第六章 寻觅-《渺归》


    第(3/3)页

    小时最大的理想,就是离开生养自己的穷乡僻壤。

    长大后,真的离开了,才发现,无论外面多么的繁华多彩,自己仍旧是摆脱不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境凄凉。

    乡愁,如梦随行,心心念的,依旧还是那个有山、有水、有树林的故乡。

    记忆中,王琁在故乡的时间并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求学中摸索度过。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母亲就把她送到了县城实验小学旁边的亲戚家,这个亲戚王琁一直叫爷爷,这个爷爷是旁边实验中学的优秀数学教员,也是母亲的远房亲戚。

    在此之前,王琁的表姐、表哥都是通过这位爷爷的补习,进入重点小学、考上重点中学、最终两人分别成为的北大研究、天津大学的博士。

    王琁的母亲,同样是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有一个好的学识与未来,煞费苦心的将女儿从乡间小学搬到了亲戚家,大有孟母三迁的气概!

    一切为了孩子学习,自此,王琁开始了漫长的寄宿学习生涯。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王琁的记忆里,除了周末、放假很少回家。

    现在回想,每每觉得,中国式教育,几乎把我们生命至少是三分之一时间都利用在学习上。

    活到老,学到老,对未知事物的追寻与学习,何尝不是如影随形。

    总是在追求、探索。

    很多时候,人在征途,异常艰难,如同老牛耕种,被现实压弯了头,被经济捆绑了身躯,使尽浑身解数,欲求一份相对合适的回报,可最终看到的却是截然相反的结果。

    人真的是蛮有意思的生物,对于生存境界的追寻,总能兵行险招,置之死地而后生。

    有时候总会不经意的去想一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有人说,马斯罗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支配人生活追寻的理论基础。

    但是,生活在大山里、偏远农村的一些人,未必知道何为需求,更不会去了解需求层次理论。

    生活就像是以时间为维度,在不断的追寻中成长,见证人们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繁衍过程。

    那么,人们都在寻觅什么?

    小时候,幻想并期待长大,人们寻觅成长;

    成长中,渴望并掌握知识,人们寻觅学识;

    工作后,理解并实践所学,人们寻觅务实;

    感情里,爱与被爱尽尝,人们追寻觅情;

    家庭上,亲情与爱情交织,人们寻觅幸福;

    事业侧,背叛与竞争同在,人们寻觅胜利;

    暮年近,养生与修身互进,人们寻觅健康。

    人,是贪心的,一生都在寻觅,得到却从未满足。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