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刘红军四人踏着晨曦的微光,离开了大山的怀抱,心中满是对那段山路经历的感慨与释然。 随着脚步逐渐远离了山林的幽静,一片截然不同的景象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那是黑省建设兵团农场独有的壮阔与秩序之美。 公路如一条银色的绸带,穿梭在广袤无垠的田野间,两旁是规划得井井有条的田地,宛如棋盘上的方格,每一块都承载着农人辛勤的汗水与希望。 刘红军的目光不禁被这份景象深深吸引,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敬佩之情。 他仿佛能穿越时空,看到那些年轻的身影,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用他们虽显稚嫩却异常坚韧的双手,将这片曾经的荒芜之地,一点一滴地转变为国家宝贵的粮仓。 这些农场,都是一群年轻人,用他们稚嫩的双手,一点一滴建造起来的。 一群不说是娇生惯养,也是没干过重活的十六七岁,十七八岁的年轻人,就因为一种信仰,来到这北大荒。 为了一个信仰,百万知青奔赴北大荒。 用他们笨拙的技术,稚嫩的双手,硬生生的把这片荒芜的地方,建造成了国家的粮仓。 这北大荒可以算作是,人类创造的又一个奇迹。 一个在刘红军看来,不次于京杭大运河的奇迹。 为了这个奇迹,有很多知青,更是把他们年轻的生命,留在了这里。 即便是现在,依然还有不少知青选择留在北大荒。 这群人叫作留守知青,因为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事业,他们的爱情已经和这里牢牢绑定。 知青中有不少败类,做了不少的坏事。 比如,那个唱歌的,把自己的渣男行为,赤裸裸的写进歌词里,还颇为得意的四处传唱。 当然了,接收知青的村子,也有很多恶事,逼迫漂亮女知青嫁给自己的傻儿子,弓虽女干女知青的事情,也不少。 这些都是知青这个行动的黑暗之处。 而,北大荒,则完全就是知青的光芒照射之处,代表着知青行动的光明一面。 知青们开垦的北大荒,造福子孙后代,遗泽千年。 刘红军一边赶路,一边观察着周围的景色。 此刻,正值金秋时节,田野间一片丰收的景象。 高粱低垂着头颅,沉甸甸的穗子预示着又一年的好收成。 玉米棒子金黄饱满,仿佛是大自然对勤劳者最直接的奖赏。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