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阎复深吸一口气,有些话到了嘴边,却又咽了下去。 其实很多事情,他都已经暗示了好多次了。那就是以行政权力干涉科举,或者别的手法来维持南北平衡。但是阎复一辈是士大夫领袖,文章宗师,这些话说出来,实在是有损清誉。败坏名声。 而且阎复对崇仁帝,也是了解的。崇仁帝内心深处真有一些天真的地方。容不下一些阴私手段的。 阎复作为跟随大魏政权一并成长到而今的文官。他本质上,他是少数能对大魏而今局面判断比较清晰的人。南北利益之争,因为北方士大夫们在科举这条赛道上,逐渐落后于南方士大夫,还有一部分北方人士投奔南方的士大夫,比如许衡许师敬父子。 更导致这样的加剧。 “陛下英明。”阎复说出了他最后的担心,说道:“老臣此去,应无归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臣有一言,反复思量。还请陛下一听。” 崇仁帝说道:“老师请讲。” “太子驾崩,实在是天下之大不幸,然储君,乃是天下之副,还请陛下早做决断。” 崇仁帝目光微微一紧,语气稍稍有些不善。说道:“老师,是为谁说项?” 自从太子驾崩,而今已经有一百多天了。 崇仁帝内心之中的悲伤,也缓解了一点。但是有一件事情,让他有些烦。那就是各方人士,都想要影响崇仁帝,以让他们支持的某人为太子,或者太孙。 这让崇仁帝有些厌恶之余,也有一些不知道该如何决断的想法。 就崇仁帝本人来说。他其实讨厌这种选择。 每当这个时候,崇仁帝都会无端想起,武宗皇帝临终那个失望的眼神。 崇仁皇帝是非常推崇自己的祖父。因为大魏三代人的基业,在武宗皇帝这里,终于完成了,北伐蒙古,长驱定西域,焉有漠北,西域,武功之盛,中国历史上最少可以排在前十。 越是如此,武宗皇帝这个眼神,却是崇仁帝一辈子都过不去的阴影。 武宗皇帝对崇仁帝的否定,影响了崇仁帝的行事风格。崇仁帝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尽可能做到完美无缺。不过,这仅仅是私德。 在国家大事上,他更愿意听从众意。自觉是从谏如流。 他最讨厌的就是而今的局面。 首先,几个成年皇子与太孙,很难说让他很满意。 其次,太祖传太宗之中,皇二子也就是秦悼王死后,皇三子为太子。此为兄终弟及。而武宗传给他,也是太子病故,此为父死子继。 也就是说,这一件事情上,不管他怎么决断,都是可以的。 而外廷上也没有一个一致的人选。 这让崇仁帝有些犯难了。 阎复说道:“陛下,老臣这把年纪,已经看不到新君登基的那一日了。而今每一句话,都是为陛下着想。老臣在家中,听闻过秦王子孙一些故事,而今秦王子孙,已经是泯然众人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