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6天下桑香续:云间桑暖融新雪-《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第(2/3)页

    阿雅笑着说:“只要多练习,就能做好。刺绣就像种桑养蚕,需要耐心和细心。”她手把手地教莉莉如何运针,莉莉学得格外认真,临走时,还把自己绣的小蚕宝宝图案小心翼翼地收了起来。

    美食体验环节更是让游客们赞不绝口。王奶奶带着几位妇女,给游客们制作了桑果蜜饯、岩蜜桑茶、桑叶糕等特色美食。马克尝了一口桑果蜜饯,眼睛一亮:“太美味了!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甜点!”

    布朗先生则对桑果酒情有独钟,他端着酒杯,品尝着醇厚的桑果酒,说道:“这酒既有桑果的香甜,又有酒的醇厚,太独特了!我要带几瓶回去,送给我的朋友们。”

    游客们还体验了桑蚕民宿的生活,晚上住在用桑蚕丝装饰的房间里,盖着柔软的桑蚕丝被,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桑香,睡得格外香甜。“这里的夜晚太安静了,能听到风吹过桑园的声音,太治愈了!”莉莉说道。

    第三章 文旅融合的新探索

    西洋游客离开后,带来了巨大的反响。他们在西洋的社交媒体上分享了在箐口村的经历,发布了大量的照片和视频——漫山的桑园、可爱的春蚕、精美的绣品、美味的桑香美食,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布朗先生也发来消息,说已经有很多西洋游客报名参加下一批的桑蚕文化旅游团。

    “没想到文旅能带来这么大的效应!”阿黑看着手机上的订单信息,激动地说道,“下一批游客有五十多个人,比这次多了一倍!我们的民宿和体验项目都要升级才行。”

    风澈召集大家开会,商量如何优化桑蚕文旅项目。“游客们反映,我们的体验项目虽然有趣,但不够深入,比如刺绣只能学个皮毛,养蚕也只能看个大概。”风澈说道,“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更系统的体验课程,让游客能真正学到东西。”

    阿雅提议:“我们可以开设‘桑蚕技艺体验营’,分短期和长期课程。短期课程教游客制作简单的桑蚕手工艺品,比如蚕茧摆件、桑叶书签;长期课程则教游客嫁接桑苗、培育蚕种、刺绣等技艺,结业后还能颁发证书。”

    陈老伯点点头:“我可以教游客制作小型的缫丝机模型,让他们了解缫丝的原理。再教他们用桑枝制作小家具,比如桑木小凳子、小桌子,既有纪念意义,又实用。”

    阿竹则说:“我们可以在桑园里开辟一片‘游客体验区’,让游客亲手栽种桑苗,体验浇水、施肥、采摘的全过程。等游客下次再来,就能看到自己种的桑苗长成大树,结出桑叶。”

    大家的想法不谋而合,立刻行动起来。阿雅和绣娘们编写了《桑蚕手工艺品制作教程》,里面详细介绍了各种手工艺品的制作方法;陈老伯绘制了小型缫丝机模型的图纸,准备了制作材料;阿竹则带领村民们在桑园里开辟了体验区,划分出一个个小地块,插上了写有编号的牌子。

    桑蚕学堂的孩子们也积极参与进来,他们制作了详细的导览手册,上面有桑园、蚕房、绣坊的介绍,还有体验项目的时间安排和注意事项。小石头还主动报名当小导游,每天放学后都跟着阿黑学习讲解词,希望能给下一批游客带来更好的体验。

    为了解决语言不通的问题,苏婉组织了“文旅外语培训班”,教村民们学习简单的西洋话和常用的旅游用语。“你好”“欢迎”“请这边走”“谢谢”,村民们学得格外认真,虽然发音不太标准,但充满了热情。

    阿黑则对民宿进行了升级,在每个房间里都摆放了桑蚕文化相关的书籍和小摆件,还增加了观景台,游客可以在观景台上欣赏桑园和雪山的美景。“我们还要提供定制化服务,根据游客的需求,安排不同的体验项目。”阿黑说道。

    在大家的努力下,桑蚕文旅项目越来越完善。下一批西洋游客到来时,立刻被升级后的体验项目吸引了。在体验营里,游客们跟着阿雅学习制作蚕茧摆件,跟着陈老伯制作缫丝机模型,跟着阿竹栽种桑苗,每个人都学得不亦乐乎。

    一位名叫安娜的游客,参加了长期体验课程,她跟着阿雅学习刺绣,每天都泡在绣坊里,进步飞快。“我要把学到的刺绣技艺带回西洋,教给我的朋友们,让更多人了解东方的桑蚕文化。”安娜说道,结业时,她绣的《桑蚕图》还获得了“最佳学员作品”的称号。

    游客们还参与了桑园的日常管理,他们跟着村民们一起给桑苗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虽然很累,但每个人都很开心。“以前只知道丝绸很漂亮,没想到种桑养蚕这么不容易,每一缕蚕丝都凝聚着大家的心血。”一位游客感慨道。

    文旅项目的成功,不仅给村里带来了可观的收入,还让高山桑蚕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乌蒙山的桑香,越来越多的人想来这里体验桑蚕文化。

    第四章 桑蚕技艺的薪火相传

    随着桑蚕事业的不断发展,技艺传承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桑蚕学堂的孩子们虽然学得认真,但村里的老匠人年事已高,很多精湛的技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我的嫁接技艺,是我父亲教我的,里面有很多诀窍,光靠书本是学不会的。”守苗爷爷叹了口气,他的手因为常年劳作,关节已经变形,“我年纪大了,眼睛也不好使了,要是再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这些技艺就传不下去了。”

    陈老伯也有同样的担忧:“我的缫丝机改良技术,里面有很多细节,需要亲手操作才能掌握。现在年轻人虽然学得快,但大多追求速成,不愿意花时间钻研。”

    风澈看着老匠人们焦虑的眼神,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这些技艺是高山桑蚕事业的根基,一旦失传,损失不可估量。“我们可以设立‘桑蚕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室’,让老匠人们收徒传艺,把精湛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年轻人。”风澈提议道,“再设立传承基金,给老匠人和学徒们提供补贴,让他们能安心传承技艺。”

    大家都非常支持这个想法。很快,“桑蚕技艺传承大师工作室”就在桑蚕学堂旁边成立了,守苗爷爷、陈老伯、玛莎等老匠人成为了第一批传承大师,各自招收了几名年轻学徒。

    守苗爷爷的学徒是小石头和阿明,他带着两个孩子在桑园里手把手地教学,从桑苗的选种、嫁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细节都讲解得非常详细。“嫁接时,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一定要对齐,这是成活的关键。”守苗爷爷一边演示,一边让孩子们动手操作,“你们多试几次,慢慢就有感觉了。”

    小石头和阿明学得格外认真,每天都跟着守苗爷爷在桑园里忙碌,笔记记了厚厚的一大本。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及时请教,直到弄明白为止。“守苗爷爷,为什么这个接穗要用湿布包裹啊?”小石头指着泡在湿布里的接穗问道。

    守苗爷爷笑着说:“湿布能保持接穗的水分,防止它干枯,这样嫁接的成活率才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