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一章 早春温室里的新课题 残雪在晨光中消融,顺着温室的油纸边缘滴落,在地面晕开细小的水痕。风澈蹲在暖棚里,指尖拂过云蜜桑苗的新叶——经过一冬的守护,这批提前培育的桑苗长势喜人,叶片翠绿肥厚,再过半月就能移栽到桑园。可当他翻开叶片背面,眉头却微微蹙起:几片新叶上布满了细密的白色斑点,像是撒了层霜粉。 “守苗爷爷,您快来看!”风澈起身时带起一阵暖风,惊醒了趴在竹筐上打盹的小石头。老人拄着桑木拐杖赶来,老花镜滑到鼻尖,仔细端详着叶片上的斑点,手指轻轻摩挲着:“这是‘白霉病’,早春温室湿度大、通风不足容易爆发,比去年的霜霉病更隐蔽,要是蔓延开,桑苗就没法移栽了。” 小石头凑过来,小脸上满是焦急:“爷爷,那怎么办?这可是我们要移栽到游客体验区的桑苗,游客们还等着亲手栽种呢!”他手里还攥着昨天画的导览图,上面用彩笔标注着体验区的每一块桑地。 阿竹刚带着村民们给温室加固完支架,闻言立刻赶过来:“我们立刻加强通风!把温室的油纸掀开一半,再把炭火盆挪远些,降低湿度。”他说着就要动手,却被守苗爷爷拦住:“不行,早春气温不稳定,早晚温差大,掀开油纸会冻坏桑苗。得用‘分层通风法’,中午温度高时掀开顶部油纸,早晚再盖好,同时用桑枝灰撒在土壤表面,既能吸潮,又能杀菌。” 风澈立刻安排分工:阿竹带着村民们收集去年的桑枝,烧成灰烬;小石头和学堂的孩子们负责给桑苗叶片擦拭清水,去除表面的霉斑;守苗爷爷则指导大家调配桑枝灰与石灰的混合粉末,均匀撒在温室的土壤里。 “风澈哥,你看这株桑苗,斑点已经蔓延到叶柄了!”小娟举着一株病苗跑过来,眼里含着泪光。这是她负责照看的“试验苗”,是用京城带来的七彩桑与云蜜桑杂交的新品种,寄托着大家的期待。 风澈接过病苗,心里一沉。这株杂交桑苗的叶片上不仅有白霉,还带着淡淡的焦痕,显然是之前为了保温,炭火盆离得太近导致的。“把这几株病苗单独移栽到隔离温室,用稀释的艾草水喷洒消毒,看看能不能挽救。”他转头对阿雅说,“你去绣坊把废弃的桑蚕丝边角料拿来,烧成灰后混入艾草水,蚕丝灰里的蛋白质能增强桑苗的抵抗力。” 阿雅立刻行动起来,绣坊里的桑蚕丝边角料积攒了不少,烧成的灰烬细腻洁白,混入温热的艾草水后,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孩子们用小喷壶小心翼翼地给病苗喷洒,小娟更是守在隔离温室里,每隔一个时辰就记录一次温度和湿度。 三天后,白霉病终于得到了控制。健康的桑苗叶片恢复了翠绿,隔离温室里的杂交苗也渐渐好转,新叶上的斑点慢慢消退。守苗爷爷看着长势恢复的桑苗,捋着胡须笑道:“这‘蚕丝艾草消毒法’真管用,以后可以写进《高山桑蚕精要》里,给其他高山蚕农做参考。” 风澈则看着那株杂交桑苗,叶片上隐约透出淡淡的紫色纹路,像是绣上去的图案。“守苗爷爷,您看这杂交苗,叶片的颜色更特别了,说不定能培育出彩色的云蜜桑!”他兴奋地说道,心里已经开始规划新品种的培育计划。 第二章 文旅直播里的桑蚕故事 温室里的桑苗刚恢复生机,阿黑就带着一个好消息匆匆赶来:“风澈哥,布朗先生说西洋的旅游平台想给我们做一场直播,推广下一批桑蚕文化旅游团,明天就开播!”他手里拿着一部西洋带来的摄像机,镜头还在闪着红灯。 “直播?我们从来没做过啊!”阿雅有些紧张,她对着镜头整理了一下衣襟,总觉得不自在。绣坊里的老绣娘们更是好奇地围着摄像机,伸手想去触摸,被阿黑连忙拦住:“别碰,这可是贵重东西,弄坏了就没法直播了。” 风澈看着大家既兴奋又紧张的样子,笑着说:“这是个好机会,能让更多西洋人看到我们的桑蚕文化。我们就以‘云间桑香的春天’为主题,带大家走进桑园、蚕房和绣坊,让他们看看真实的高山桑蚕生活。” 他立刻召集大家商量直播流程:“阿竹负责带镜头参观桑园和温室,讲解桑苗培育的过程;阿雅带大家走进绣坊,展示刺绣技艺,还可以现场教游客绣一个简单的蚕宝宝图案;陈老伯在工坊演示缫丝机的操作,讲讲缫丝的学问;孩子们则在体验区准备好小礼物,直播时和观众互动。” 为了让直播更有趣,小石头提议:“我们可以在直播中设置‘问答环节’,回答观众关于桑蚕的问题,答对的观众可以赠送我们制作的蚕茧摆件!”这个主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孩子们立刻动手制作了一批小巧可爱的蚕茧摆件,上面还绣着“云间桑香”的字样。 第二天上午,直播准时开始。布朗先生的助手安娜担任主持人,用流利的西洋话向观众介绍:“欢迎大家来到乌蒙山箐口村,今天我们将带大家走进一个充满桑香的世界,看看美丽的丝绸是如何从桑叶变成的。” 镜头首先对准了桑园,阿竹正带着村民们移栽桑苗。“大家看,这是我们的云蜜桑苗,叶片肥厚多汁,蚕宝宝特别喜欢吃。”阿竹一边演示移栽的方法,一边说道,“我们采用‘桑基鱼塘’的模式,桑园旁边就是鱼塘,鱼粪可以当肥料,桑叶可以喂蚕,蚕沙可以喂鱼,循环利用,既环保又高产。” 观众们纷纷在评论区留言:“太神奇了!原来种桑养蚕还有这么多学问!”“这桑园的风景真美,像一幅画!” 镜头转到温室,风澈正在给杂交桑苗浇水。“这是我们培育的新品种,叶片上有紫色的纹路,以后可能会吐出彩色的蚕丝。”他笑着对镜头说,还特意展示了叶片上的纹路,引得观众阵阵惊叹。 蚕房里,孩子们正围着蚕匾喂蚕宝宝。小石头拿着一片桑叶,对镜头说:“大家看,这是刚孵化的蚁蚕,它们长得很小,要喂切碎的桑叶。等它们长大,就能吐出洁白的蚕丝了。”他还特意把镜头凑近蚕匾,让观众能清晰地看到蚕宝宝啃食桑叶的样子。 绣坊里,阿雅正带着绣娘们刺绣。“这是我们的苗绣技艺,用的是高山桑蚕丝和天然染料,颜色都是从植物里提取的。”阿雅一边演示“打籽绣”,一边说道,“大家看,我现在绣的是蚕宝宝,用这种针法绣出来,会显得特别立体。” 安娜邀请一位绣娘现场教观众绣简单的图案,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手势和演示,观众们都看得很入迷。评论区里,很多观众表示想来现场学习刺绣。 工坊里,陈老伯正在操作改良后的缫丝机。“这台缫丝机是我们自己改良的,能自动清理蚕沙,还能控制温度,缫出的蚕丝更均匀、更有光泽。”陈老伯一边演示,一边说道,蚕丝从蚕茧里被抽出,缠绕在丝籰上,像银线一样闪闪发光。 直播的最后,是互动环节。安娜挑选了几个观众的问题,让大家回答。“请问蚕宝宝要养多久才能吐丝结茧?”一个观众问道。 小娟抢先回答:“要养一个月左右,蚕宝宝要蜕四次皮,才能长大吐丝。” “请问天然染料是用什么做的?”另一个观众问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