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彩丝织就同心结-《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第(2/3)页

    “成功了!”占婆桑农们欢呼起来,纷纷跟着小石头学习双重嫁接技术。阮夫人看着长势喜人的桑苗,对守苗爷爷拱手道:“贵联盟的技术果然精妙,结合我们的赤叶桑,终于能对付卷叶虫了!”

    虫灾渐渐得到控制,阿琳也趁机与阮夫人交流起纺织技艺。阮夫人带着她参观了占婆的织坊,这里的匠人擅长用“贴布绣”技艺,将不同颜色的丝绸剪成图案,层层叠加缝制,立体感极强;他们还会用当地的“苏木”“茜草”等植物染出鲜艳的红、橙、黄三色丝线,与蓝丝搭配,色彩格外丰富。

    “我们的绣品多以热带花鸟为题材,可惜丝线的耐湿性不足,很难远销海外。”阮夫人拿出一幅贴布绣作品,上面的凤凰图案栩栩如生,却因受潮有些褪色。

    阿琳立刻想到了联盟的防潮技术:“我们可以用香樟粉和槟榔壳炭混合处理丝线,再用乳香胶固色,这样绣品不仅耐潮,还能保留香气。”她当场演示起来,将占婆的彩色丝线浸入混合了乳香胶的香樟粉溶液中,晾干后再进行刺绣,绣出的图案色彩鲜亮,触感顺滑。

    阮夫人惊喜不已,当即决定与联盟合作,共同研发“彩丝防潮绣品”。阿琳则提议将占婆的贴布绣与欧洲的立体裁剪、波斯的金银线绣结合,设计一款兼具多文明元素的礼服,作为占婆国王嫁女的贺礼。

    这个提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阿琳负责整体设计,用霞染蓝面料做底,上面用占婆的贴布绣技法制作凤凰图案,凤凰的羽毛用波斯金银线勾勒,翅膀边缘采用欧洲的立体绣,呈现出蓬松的质感;小石头则培育出带有淡红色晕染的“赤纹蜜桑”,蚕丝既有紫纹蜜桑的莹润,又有赤叶桑的艳丽,为绣品提供了新的色彩选择;卡里姆则用织金锦技艺制作礼服的披风,上面绣着占婆的国花——素馨花,金线与彩丝交织,华贵非凡。

    当这件名为“凤舞丝路”的礼服完成时,所有人都惊叹不已。蓝、金、红三色交织,不同文明的技艺完美融合,既彰显了占婆的文化特色,又体现了丝路的包容精神。占婆国王见到礼服后,龙颜大悦,当即宣布加入全球丝路桑蚕联盟,并将赤金桑纹鼎赠予联盟,作为友谊的象征。

    支援队离开占婆时,阮夫人带着一批占婆匠人随行,前往乌蒙山学习更多桑蚕技术。商船航行途中,他们遇到了一艘来自欧洲的商船,船上载着卢奇奥和几位欧洲匠人,他们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威尼斯的桑蚕基地已经建成,培育出的阿尔卑斯桑苗不仅耐寒,还能吐出银白色的丝线,他们希望能与联盟合作,研发“蓝白混纺面料”。

    回到乌蒙山,联盟里更是热闹非凡。印度匠人带来了新的“蜡染”技术,用蜂蜡在蓝丝面料上绘制图案,染色后去除蜂蜡,形成独特的冰裂纹效果;日本匠人则研发出了“桑皮纸灯笼”,将蓝丝绣品贴在灯笼上,灯光亮起时,图案栩栩如生;美洲的伊莎贝拉也传来消息,木棉桑苗在美洲沙漠边缘长势良好,第一批美洲蓝丝已经运往欧洲,深受当地市场欢迎。

    风澈决定在乌蒙山举办“全球桑蚕技艺博览会”,邀请各国匠人展示自己的成果。博览会的场地设在联盟的桑园里,搭建了数十个展位,每个展位都充满了地域特色:占婆的展位摆放着彩丝贴布绣,波斯的展位展示着织金锦,欧洲的展位陈列着立体裁剪的蓝丝礼服,美洲的展位则挂满了用木棉桑蚕丝制作的服饰。

    博览会开幕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匠人、官员齐聚乌蒙山。守苗爷爷的展位前围满了人,他正在演示“多枝嫁接法”,将乌蒙山的紫纹蜜桑、占婆的赤叶桑、欧洲的阿尔卑斯桑、美洲的木棉桑嫁接到同一棵桑树上,形成了一棵“五彩桑苗”,叶片色彩斑斓,引得众人啧啧称奇。

    “这棵桑苗就像我们的全球桑蚕联盟,不同地域的桑枝在同一根茎上生长,相互滋养,共同繁荣。”守苗爷爷的话赢得了阵阵掌声。

    阿琳的展位上,“凤舞丝路”礼服和“南洋凤羽”披肩吸引了众多目光,尤其是一款新研发的“蜡染蓝白混纺裙”,用印度蜡染技术制作冰裂纹图案,蓝白相间,清新雅致,深受欧洲贵族女性的喜爱,当场就接到了数百份订单。

    小石头则在展位上展示了“智能温室”的模型,这个温室结合了西域风车、波斯暖炉、欧洲的玻璃工艺和占婆的香茅驱虫技术,能自动调节温湿度、通风和驱虫,让桑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健康生长。“有了这个智能温室,不管是北极的寒冷,还是非洲的炎热,都能种植桑苗了!”小石头自豪地介绍道。

    博览会期间,还举办了“丝路桑蚕技艺大赛”,各国匠人同台竞技。波斯匠人卡里姆的织金锦作品《丝路驼铃》,用金银线绣出沙漠驼队的景象,细节逼真;占婆匠人阮夫人的贴布绣《热带风情》,色彩鲜艳,充满活力;乌蒙山的玛莎奶奶则带来了蓝丝渐变绣《乌蒙晚霞》,用深浅不同的蓝丝绣出晚霞映照桑园的美景,意境悠远。

    最终,大赛的金奖由一位年轻的南洋匠人获得,他的作品《全球桑林》将世界各地的桑蚕场景绣在一幅蓝丝面料上,从乌蒙山的桑苗到欧洲的织机,从美洲的桑园到占婆的绣坊,人物、景物栩栩如生,完美诠释了“桑丝连四海”的主题。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