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永不磨灭的烙印-《天幕:开局一首不妙曲,老朱哭了》


    第(2/3)页

    戏台上《窦娥冤》的悲歌如泣如诉。

    戏台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怒吼已成燎原之火!

    【明!】

    【它用一场彻彻底底的文化光复,将这个身份的正统性,推向了顶峰!】

    【自此,“汉”即“中华”,“中华”即是“汉”!】

    【这,成为了一种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一种深入骨髓的民族信仰!】

    金陵城,太庙前,明太祖朱元璋身穿十二章冕服,重定汉家礼乐,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肃穆与庄严。

    【清!】

    【它用一种“以汉治汉”的特殊方式,为这个身份的漫长演变,画上了一个复杂的句号。】

    【它最终,也是最无可辩驳地证明了一点——】

    【任何外来的统治力量,都绝无可能撼动这个根植了两千年的文化认同!】

    【最终的结局,只有被其同化,别无选择!】

    年轻的康熙皇帝,在南京明孝陵前,亲笔题下“治隆唐宋”四个大字。

    那个场景,意味深长得让所有帝王都陷入了沉默。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汉人”,这个称谓的演变,本质上是政治、文化、国力、族群之间,长达两千年相互作用的最终结果。】

    【而汉朝,那强盛无比的四百年,为这一切,奠定了不可替代的基石。】

    【后世历经王朝更迭,五胡乱华,蒙元入主,满清立国……】

    【但“汉人”的身份标识,如同烙印,刻入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延续至今,从未断绝!】

    天幕的画面,最终切换到了一个无比繁华,也无比陌生的世界。

    摩天高楼刺破云霄,钢铁巨龙在地面飞驰。

    画面中,一个个普通的后世之人出现。

    他们在春节时,贴上红色的春联,点燃喧闹的鞭炮,围坐一桌,吃着象征团圆的饭菜。

    他们在清明节,来到先人的墓前,烧上纸钱,献上鲜花,郑重地叩首。

    他们使用的文字,是源于甲骨的方块字。

    他们使用的餐具,是两根简单的竹筷。

    他们口中的茶,他们心中的节气,他们遵循的伦理……

    【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那个两千年前的强大王朝。】

    【它,早已不是一个历史名词。】

    【它化作了我们血脉中最深刻的文化基因,成为了一个永不磨灭的,刻在灵魂上的印记!】

    【这,就是我们,以“汉人”自居的,全部原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