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他紧紧盯着地图上的内容,细细查看,发现上面的内容与自己刚才收到的地图上的内容极为一致,要说不同之处,就是绘图之人的手法。 张锐带来的情报在绘图上技法很是简练,每一处笔墨都是为了实用,绝不多做描绘;而自己在今天收到的情报,则在手法上有更多技巧,刻意注意一些画技。 比较起来,前一份的情报中的图画就像是探子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后,即时画下来的内容,一切为了实用,而后一份自己收到的情报中的图画则更像是画师比照着前一份情报中的图画临摹而来。 这么说来,第二份情报算是对第一份情报的印证,从而证明两份情报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因而情报中关于孟养城附近的军力布置的真实性就更确凿可信了。 “拿这份情报中的图画去和我们方才收到的信件的图画细细比对,有一处不一样的都要详细记述下来,向我报告。”王骥朝身边一个充作幕僚的亲卫吩咐,这人虽然有官衔,但并不实际掌管士兵,因为通晓兵书,平日里在王骥身边负责各类事务。 “是,大人。”幕僚点点头,接过张锐递来的情报,朝营帐后方走去了。 王骥则是轻轻吐了口气,结合张锐带来的消息,他基本清楚了事情的实际情况,就算没有十足的把握,说是九成,却又是要少了一些的。 孟养城还没有丢,但是已经危在旦夕,孟养城防线几个月来一直经受着麓川军不断地袭扰,到了眼下,不知道到底还有可以派上战场的士兵。 对于孟养城的处境,王骥在心里是有一些底的,从江头城一带大军的状况就可以看出来七七八八,出发时十三万大军,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行军与驻防,到现在能战斗的不过七万余人,伤亡已经过半。 士兵的精气神也不是最初的状态可比,本身麓川一带气候湿热,加上环境恶劣,丛林中毒虫瘴疠甚多,士兵们的身体状态都很差,很多因为水土不服或单纯因为患病而死,至于病因,或是因为气候,或是因为毒虫,也有说是丛林中神秘的“瘴气”,到头来总归是没人能说清楚。 除了这种客观的自然环境,最大的影响就是麓川军的势力了。明军在麓川地区,实际上处于一个我在明而敌在暗的状态下,无数麓川势力潜伏于山川丛林里的无数大小村寨中,可能一个看似普通的寨子,里面就有几百名麓川军驻扎,以至于明军只能固守较大的城镇和规模接近城镇的大型寨子,无法真正深入到麓川地区,深入到最普通麓川居民生活的山寨中。 无法彻底深入的结果,就是麓川军能够源源不断地输血,在最初的战斗中,麓川军无论是士兵数量,还是军事素质,都被明军全面压制,简直是不堪一击,但是随着明军不断进入麓川,兵力数量的优势和士兵的军事状态,都在不断地下滑,甚至被麓川军所超越。 之前白千帆向自己保证,孟养城还有五千余精兵,可以守好孟养城附近一带的所有防线,但是现在王骥看来,孟养城还能战斗的士兵绝不可能超过五千人,而麓川军的四万人,很可能会更多,因为这是对战兵的估算数字。 明军在估计麓川军部队中可以在战斗上上阵,派上用场的士兵——也就是所谓的“战兵”时,往往要以相比明军自身来说更低的比例,孟养城的情报分析有四万人,那么麓川军的全部人数必然是要超过十万的,这之中存在有更多战兵的可能性。 麓川军的装备普遍不如明军,其中火器配备率很低,往往十人之中有一人是使用火器的部队就已经算是使用火器很多的部队了,更不用说还有许多相对重要性较低的部队,也就是俗称的“炮灰”,用于牺牲自己,吸引明军注意力的部队,可能上千人都没有一把火器使用。 除了火器之外,麓川军的远距离攻击手段很少,只有少数的精锐部队有能力上合格的弓箭手,而绝大多数新征召组建的部队,是没有多少可以用于作战的弓手的,所配备的装备好的是长矛,最为普通的则是各种类别各异的猎刀,不乏已经生锈,没有多少实际作用的。 如果是装备,明军相对麓川军来说是有着碾压般的优势的。只可惜在人力上的差距太大,而孟养城一带的防线工事建设又太过薄弱,许多城墙和角楼都只有三四米高,麓川军冲击这些防线连梯子和冲车之类的工具都不需要,单纯的人力配合就能对这种防线造成实际的威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