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其实我不过是个散修罢了-《磨刀》
第(2/3)页
这在冰雪州,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
飘渺州没有那么多的争斗
,所以才能如此心平气和的讲道理。
在道门中,信仰很虔诚的人,都是修行很高的人,都是道德水准很高的人,他们不会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相反,他们会更好的帮助人。也会让这个世界更有爱心更有慈悲心,让这个世界更和谐。因为有道德的,他们的道德观念不会只局限于人类,他们的道德观念是以整个自然界为主。
在道门劝善书《太上感应篇》中就有讲:“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认为除了对于人类要有慈悲的思想与行为之外,对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也应该慈悲,不能轻易的伤害它们。
谢宝树觉得,这飘渺州的修士的思想,有问题。
若是以后道门来九州传教,那还得了?
信仰道门的人,都会守道教的戒律,都会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如道门的五戒,即第一戒不得杀生;第二戒不得荤酒;第三戒不得妄言綺语,口是心非,第四戒不得偷盗,第五戒不得淫邪。
道们将这五戒,称为“积功归根”五戒。一般信仰道教的人,都应该遵守这些基本的戒律,因为道教认为:学道之士莫不持戒精虔以积累功行,故左仙公云:“学道不修斋戒,亦徒劳山林矣”。
道教认为戒是帮助修士去掉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如果一个信仰道门者不守戒律则不能“得道”。故有“不持戒者,道不由得”之论。这就如病人去看病,付了医药费,也服了大夫开的药,而实际上,病人没有按大夫所说的“戒律”去做,所以治疗效果不好,这些病人反过来还说大夫医术不好。
邱祖说:“不知玄科而有禁戒,粒米文钱俱皆有所关系,乃世人之膏脂,农夫之血汗,非用力何能消,岂无功而可受。汝等愚迷,不自揣量,不肯修持,反言本教无功。”。
“道”和“德”,是大唐最古老的、悠久的文化和文明。它一直伴随着华夏的历史,上下传承了数千年,始终起着规范、约束人心的、行为的尺度和标准。在古代,道和德实存而无名,有名而不相联,直至老子的《道德经》问世之后,世人始把道和德联称,谓之“道德”了。
“道德”,这一意义非常广泛,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境界,也可以把它通俗的看做“社会道德”和“人伦道德”。简单的来说就是,凡是社会公认的、好的、能做的,即为“道德”高尚,必受众人颂扬;相反,只要大众公认是违背社会道德或人伦道德的,只要做了,即为“道德”低下,也必受社会指责和唾骂。
而在道门,除要坚守这一“社会道德”和“人伦道德”外,还必须恪守更高层次的“宗教道德”,即自己的“信仰”。道教视“道”为最高教理,信仰及全部教义均是围绕“道”来展开
的、践行的。
如果失去了对“道”的崇拜、践行,即表示丢失了自己最根本的“信仰”。
因此,历代道教徒无不“尊道而贵德”,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德”为成道的基石。进而积功累德,清心寡欲、为而不争、淡泊名利、慈心于物、济世利人。以期渐臻自己的信仰、德行和修为,从而最终实现“修道、得道、成道”的愿望。
谢宝树看着有德道人,说道:“口口声声讲道德,不还是为了利益吗?”
有德道人冷哼一声,直接飞身离去,留下那些散修。
谢宝树看着他们,说道:“告诉你们,今天来报仇,不是来跟你们谈论道德的。你们以为刚才的手段,充满了正义,其实在我心中,狗屁都不是。”
说到这个,谢宝树就来气,有深仇大恨的,又不是他们,而是景宁。
他们站着说话,当然不腰痛。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