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他入地仙境界了-《磨刀》
第(2/3)页
仙坛只供奉一位或是一个家族
的仙家。旧时候有仙缘的百姓都会在院内给仙家修建“财神楼”,也就是仙家住所,仙家是就住在“财神楼”里的“财神”。那个时候仙家是有真身的,说白了,他们还是以动物的形态生存的,是与人同居的,不像现在,只有堂单上的名号。
堂子”是满族萨满教祭天、祭神、祭祖等专用场所。“香门”文化与“萨满”文化相互碰撞,诞生了蕴含两种信仰形式的“出马”。“堂子”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出马”的一部分。
出马“堂子”的诞生,标志着仙缘弟子们开始从单一的缘分仙家信仰转变为萨满化的多种仙家信仰。“坛”者多数信奉“胡、黄、白、柳”四类仙家其中一个,供“堂”者的堂单上则是包含“胡、黄、常、莽”的。
“堂”与“坛”相比,多了一个功能——招兵买马,也多了一个职能部门——鬼仙。
“香坛”供奉逝者的时候也是单一供奉,不与仙家同供,而“堂子”供奉的时候让横死的亲属也一同享受香火。
一个相对完整的堂单要有:胡、黄、常、莽、鬼仙。在各个职能部门成立后,要规划出每个部门的管理者,例如:掌堂教主、碑王教主、护身报马等。
有前人将成为“营”的“堂口”总结出两个要点:五路人马六路兵和四梁八柱。
谢宝树如今在桃源仙境,没有弟子,自然不用理会这些东西。
古代有首诗说:三十三天天重天,白云上面有神仙,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坚。
由正定而获得玄关显现,但因见地不到故不能超越玄关境界,即以此境界为究竟住处,依玄关之力量摄持改造身体,或依玄关求神通,肉体寿命可突破基因限制。
地仙级修炼者是以肉体不再受到基因的衰老限制为成就标志,另有发展方向不同者,则以近似于阳神力量的空间物理作用能力为成就标志。
地仙级的修炼比神仙级还要复杂繁难,修炼者之所以到地仙级便不能再上一层,完全可以说是因为对宇宙三态叠加存在形态的根本理论不了解,所以刚到了门口就以为是终极境界了,由此可知,在人仙鬼仙级的修炼中见解高低并不重要,而一旦到了地仙境界,见解不到位就没办法了,所以说修道是智慧的成就,智慧不到量是不行的。
地仙级以上的修炼不可能以业余活动的形态完成,必须断绝外缘专修,所以得法之人有一定基础之后大都遁处深山老林人迹不到之所,修炼所需时间因人而异,根基好的数年即可成功,根基差的则可能数十年尚未达到究竟之处。此外,颇有一些未得法的人也莫名其妙地跑到深山老林里住山洞住茅棚,好象在山林中蹲几年就能成道似的,
真是不可理喻。
谢宝树想悟得地仙境界,自然就要闭关,不理会尘世间的俗世。
地仙,就是一个闭关的境界。
大自然万事万物,无不是发机入道因缘。若信得及,行得切,因缘一到,一念顿丧豁破无明证根本智,八识亚上一刀骷髅露出眼睛,密宗称中脉已通,教下讲六解一亡,六根泯破获证圆通。总之,务必经过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一着,才有可能正智现前,这与思维和知识毫无相关,故称无心得入。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可见,心若不修,就好像荒地一样,日久天长无人耕种,必然杂草丛生,不可救药。
对于修行界的修士来说,虽然人与人有所区别,但是身心大致相同。所思、所想、所感区别并不大。如果以思虑之心去揣度道教的事情,显然是门外人推测门里情况,永远不可能弄清楚。而入门之人都是真清静的人。思虑之心已经除尽,不存在思虑揣度的情形。因此,一门之隔,真的是两重天地。
所以,是否入门的这个门,并不是一个有形的门,并不是一个看得见的门,而是一个无形的门。门外的一切都是俗世,门内的一切都是清静。这个门,可以称为“清静之门”。
道门有句话,“人心死,道心活”。要入道,并不是指穿上道服,练一练功夫。入道是指人心死,道心活,从此进入“清静之门”。
清静两个字,是道门的根基。很多人急于追求实效,这种情况可分为几类:一是重视炼气、养生,二是重视神通,三是借修行之名敛财、出名等等。这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有一个通病,就是轻视修心,忽视修心。
都不知道修心的重要性,也不清楚修心最终能得到什么好处。看见眼前的一点点利益就认为是大道,不惜费尽心血去苦苦追求,至死不悔。
古往今来,无数求道者都被这些所迷惑,终究不能进入大道之门。怀揣着一颗充满功利、充满浮躁的心去养生、去炼气、去养内丹、去通神、去出名、去敛财。如此作为,远远背离道门“清静无为”的宗旨,不仅不能悟道,不能教化社会,反倒使大道越来越昏暗不明。
岂不知《道德经》上说:“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想要立竿见影地见到奇效,是不可能的。瞬间的清静人人都能做到,常清常静却没几个人能做到。
而做到了真清静,却经年累月见不到任何实质效果,也是不可能的。经
年累月追求清静却毫无效验,只能说明一点,并没有做到真清静!
学道并无巧妙捷径可走,唯一的捷径就是修心。学道之妙,不在于富贵名誉,而在于通过不断的积功累行,心由狂躁不定,变得渐渐安定,从安定之中渐渐体悟到清静之中自有实在。
于是心变的非常充实。虽然并没有得到什么,但是心却变得非常充实、踏实、自信。心外的事物如健康、富贵、财物、名誉等等,在自己心里的分量却变得越来越轻,甚至连生死也置之度外,只求心中清静无染。
谢宝树如今,想要到达地仙境界,必须要悟道。
不说其他外界事物,只说自己的身体,即便是修为很高的人,也有身体不适的时候。然而不论处于何种环境,此心始终清静。从内心的清静之中,自己得到了真正的满足。这才是学道之妙。况且此心清静,身体也随之发生变化,玉液金液自在其中,又何必贪恋社会中的种种事物呢?
做到了真清静,就进入了大道之门。道门对社会的教化作用,正是在追求清静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因为心清静了,心中就没有私欲杂念,自身的行为自然端正。在潜移默化之中,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对身边的人、周围的人产生影响。不需要特别的说教,也不需要特别去做什么,只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清静,教化社会的效果就自然达到了。
《太霄琅书经》谓:“人行大道,号为道士。士者何?理也,事也。身心顺理,唯道是从,从道为事,故曰道士。
这一境界,还跟道门的有关。
谢宝树在闭关的地方,摆放了许多道门的秘籍,想要突破地仙,必须得要好好参悟一番。
再说了,谢宝树跟道门的恩怨,以后肯定还有碰撞的时候。
对道门了解多一点,以后就会机会多一点。
道士之所以被称名为“道士”,是因为他们的行住坐卧,举念运心,即生活中的一切思想言行,惟道是修,惟德是务,惟行道业。将信“道”、修“道”、行“道”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这一点至关重要,道士们的生活内容及其特点即是由此而决定的。
道门追求的是精神和肉体完全和谐统一的“与道合真”的境界,专门修行”神通“的人是术士,不是道士,偏离大道而专修神通的方式称为”旁门“。
既然选择信仰道门,千万要把占小便宜的心理丢开,不管是入世法还是出世法,都没有不劳而获的。道门是务实的宗教,要得到世间的荣华富贵,必须立志上达,自立自强,才能达到目的。
要想到无病延年,必须要修行,将自我命运进行改造。道教有种种的法门,适合于各种根性的众生。众生依之修持,必能
成就大道。
但修行并不是要求每个人吃斋诵经、闭门打坐,任何修持法门都是一条路,路在脚下,自己不愿走,神仙也没办法。只有自己去实践,去体验才会有效果。
不靠修行、积善去改造命运,只是逢初一、十五以及节日去烧香求神明保佑,或者算命打卦卜问自己的财运等,这并不是正统道教所教人做的,而且也不容易达到满意的成效的。
道门尊道而德,“道”是宇宙的主宰;“德”是外在表现。道门把道抽象的表现出来,体道修身以至成功则有德,并认为无为为上德,有为为下德。
而“德”被解释为“得”和“优点”等意,如中国儒家所提倡的孝、悌、忠、信、礼、义等传统思想,皆归于德的范畴。道和德如衣之表里,相辅相成。
道是真实的存在,也是普遍的规律,人们以无为之道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之道治身则身修;以深根固蒂之道延寿则能长生久视,这都离不开德的辅助。
德是道的根基,要成道就要积功累德。
谢宝树在道门的典籍上,看到一个白马悟道记。
经古岁月,湖南洞庭之西的沅水江畔,有一所重檐庐舍。主人白开,妻子李氏,彼此相敬如宾。二人据守祖业,男耕女织,虽不充盈,却也安贫乐道。
岁循午马,李氏分娩之前,梦见一匹骏马跨入自家户堂,次日便生一男丁,遂名“白马”。
白马豆蔻之年,沅江两岸常遭江盗匪祸。为防不测,只得各家圈砌围墙,环植荆棘,饲养家犬。且委人彻夜不眠,巡更守夜。
不料此伙歹徒,武功高强,擅长妖法。每乘江夜风雨,便弃船上岸,打家劫舍,居然呼风唤雨,飞墙走壁。众人奋力堵截,却因道路泥泞,站立不稳。眼望诸家钱物米粮,被劫至船上,即扬帆鼓风,顿失于湍浪江雾之中。
白马闻讯,谓高堂曰:“尔后倘遇雨夜,儿亦顶风而出,觅获贼船,断其舵桅,折其篙楫。”其父曰:“你若只身前往,势力单薄,恐不中矣!”白马答曰:“倘结伴而行,易露目标,亦不可取也!”彼此默默无语。
适逢一日子夜,又遇狂风陡雨,白马疾步迎风,寻遍江滩上下,悄无贼船踪迹。忽在闪电光亮之中,窥见几只蜗壳,潜于滩尾,庞若瓢盆。白马奋力上前,举足而蹴,将其踩得粉碎,才返身归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