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破境的挑水真人-《磨刀》


    第(3/3)页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中心思想,成仙必须修炼。道教的修炼方术很多,如服食、导引、行气、辟谷、存神、诵经等,而最主要的是炼丹。道教丹法分为外丹和内丹。外丹是用丹砂、雄黄等矿物质在炉鼎中烧炼,炼成“金丹”,服食少量金丹,据说即可成仙。内丹以人体为鼎炉,精、气、神为大药,用神运炼精气,结而成丹。

    身为道门真人,平日里,挑水真人读的就是《清净经》。

    作为道教重要经典之一,《清静经》经文大旨根据老子“清静无为”的理论推演而来,属于纯正理论学说,并无神话色彩。经末附仙人葛翁、左玄真人、正一真人跋语。

    经文内容以“道”为核心要义,以清静无为为主体内容,向世人中求道学道之士提供了一条能够清静身心、荡涤灵魂、启迪心智的上乘法门,实是不可多得的灵篇妙典。

    《清静经》全篇五百八十字左右,篇幅虽短,在道门徒信众确分量极重,是道士们日常诵习的重要功课之一。在道门《早坛功课经》中,《清静经》是开篇

    第一篇经典,足见清静二字对于道教徒修炼的重要意义。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修行这两个字听起来有些玄乎,在挑水真人看来,要说修行,其实行住坐卧皆修行。

    现今大多之人不明白何为修行?只是盲目的跟随。不知信仰与修行为何物,只知空念几句经文,行几件善事,便以为能得福报,更有那等痴迷之人,终日静坐家中以为日日叩拜烧香便可得了正果!岂不知善事不行,岂有功德?若无功德,岂可成道矣?

    道君天口篇有云:“玄学以功德为体,金丹为用,而后可以成仙”所谓修行第一步变要明自身之根骨,如何去修行,只有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修道方法,也才方入了正道,道有三千,总可以择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去修行,若只知盲目跟风,恐一生不可得正道!

    所谓红尘修行,即在俗世之中修行。平日需要工作以解决生计问题,然后以修心、修行、行善、布施等为主要修行方式。不过,因有俗务缠身,因此,修行中磨难较大、坎坷较多。但因在红尘中修行需要面对芸芸众生,因此,若修行得法,亦功德无量。

    但修行之初,最好皈依道教师父,以得到师门传承,如法脉传承,因为自古以来得道成真者不仅需要修习功法,还要到人间度人,方能圆满。

    “斋必变食,居必迁坐“。

    这是道门的一个思想。

    也就是说人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过的制造者。所以人们常常形象地形容天堂和地狱的分水岭在“善”、“恶”一念之间。一念天壤之别,动机万象攸分。故正人必先正行,正行重在正心,正心要在养性。

    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性,树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持守尊重事实、少思寡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基此获得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久之则能变压力为轻松,化腐朽为神奇。

    大道至简,是中华道家哲学。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大道至简即指大道理是极其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上善若水,语出《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意思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

    ,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返璞归真,是道教的教义。道教学道修道,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和修炼,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

    挑水真人的如此心境,使他的境界有所突破。

    所以感知到谢宝树战斗的气息,他就从两界山赶过来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