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六章 巍巍道门,做点事情。-《磨刀》
第(2/3)页
其实,无论选择何派修行,都需道心坚定,勇于担当,并不遗余力,勤加修习,方能成就道业。泱泱华夏,必有真心修行者的容身之处,只要足够虔诚,必能感通天地,应于神灵,不愁不成正果。
道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与汉族文化同时产生的
,道教以“道家学说”为思想体系,认为“道”是宇宙繁衍的根本物质及特性,天地万物都因“道”而生,社会人生都应循“道”而行。
从其宇宙观来看,道教认为,世界分“天、地、人、鬼”四个体系。天,既指大宇宙,又指神仙居所。天界有三十六重天,天门之后有琼楼玉宇、山水河流,各类天神居于内,天兵、天将、天女、天童从旁侍奉,其运行遵循“天道”.
地指现实的世界,也包括所谓的地狱,其运行则循于地道;人,则指我们这些人类。道教同时是也一种多神教,沿袭了古人对于日月、星辰、河岳山海以及祖先侍奉的信仰习惯,形成了一个包括天神、地鬼和人、仙等的复杂的神灵系统。
道门的修行方法认为,鬼是人死后离体而出的纯阴之气,指人之所归。人不能修善积德,纯阴之气就无法脱离苦海。道教同时认为,人是“半阴半阳”之体,而天上神仙则是“纯阳之体”,人通过修炼,将自身能量炼为纯阳,死后就是“神”了。
道教徒有两种:一种是出家的,即“道士”。《太霄琅书经》曰:“人行大道,号曰道士。”“身心顺理,为道是从,故称道士。”另一种是所谓的“火居”教徒,相当于佛教的“居士”,可以结婚生子,在家里修行即可。
道教仪式,除了日常的早晚功课,还有大型的功德法事,统称为“斋醮”。“斋”就是齐,祭祀之前,整洁身心;“醮”就是设坛修建祈禳法事。道教斋醮又可区分三类:黄箓、金箓、玉箓。黄箓,专用于超度亡录。
金箓,除了超度外,还包含延寿受生的内容;玉箓,专用于消灾祈福,祈求国泰民安。道场以天为计,有一、三、七、四十九天不等。
道教在修炼法门上又分为南北两宗,有修性、修命不同之说;他们同出一源,由于地区不同,所以分为南北宗。道教的修炼方法分为行气导引、服气、房中术等,符箓派以符咒等来实现一些传说中的神奇功能、丹鼎派则以修炼“内丹”来达到摆脱生死、把握天地运行规律等效果。传说中道术甚为神奇,其效果需要实践验证。
道家倡导“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用“无为”的心态来修炼,一旦成功就可以无所不为了。道教号称“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宣扬自己可以摆脱生死乃至命运束缚的教义,吸引了古往今来无数好道人士。
在大唐,还遗留着诸多道门的神仙场所。
道门修行场所“观”、“宫”、“庙”、“祠”等称谓的由来“宫”应是比“观”更高一级的修行场所,如青羊宫、重阳宫、太清宫、太和宫等。
“古者王侯之居,皆曰宫,城门之两旁高楼,谓之观。
”这里记载,“宫”比“观”的等级高,后人也习惯称皇家住所为宫,如大明宫、乾清宫等。
道门修行场所称为“宫”,应该开始于唐玄宗时。
玄宗开元二十九年,下令两京及天下各州修建玄元皇帝庙,天宝元年改两京玄元皇帝庙为太上玄元皇帝宫,次年,改西京玄元皇帝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则为紫极宫,宫中供奉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到宋徽宗时,听信道士林灵素言,徽宗自称太霄神君,诏改天下天宁万寿观为神霄玉清万寿宫,供奉长生大帝君、青华帝君像。从此以后,“宫”作为道教修行场之称谓出现。
一般称“宫”的道教修行场所都有皇帝敕封,如青羊宫,唐僖宗避难于蜀中,曾将此作为行宫,后下诏改为青羊宫。再如重阳宫。当然,也有些自抬身价的自称为“宫”,这个也就没必要去追究,到今日“宫”和“观”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等级差别了。
道教修行场所“观”、“宫”、“庙”、“祠”等称谓的由来道教修行场所的另一称谓“庙”就和佛教相混了,如东岳庙、都江堰二王庙等。道教修行场所称“庙”可能和前面佛教修行场所称“庙”相似。
“庙”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的地方,《礼记》中说:“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其中,“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只有皇家有资格设立。其他有官爵的人家,可以按照制度建立自己“家庙”。
汉代以后,民间逐渐兴起为一些神祗和圣人修庙的习俗,如龙王庙、山神庙、城隍庙、孔庙、关帝庙等。这些进入庙中被供奉的神祗也多半是道家之神。而后“庙”成为佛教寺院、道观、以及民间供奉神祗场所的统称,特别是在民间尤为突出。
一般“庙”中供奉的神祗多为道教之神,能否说明,佛教修行场所称“庙”是借用了道教“庙的”概念呢?
其实中国民间受道教文化影响更深,特别是祈福、算命、风水那一套,称“寺”为“庙”也多是由民间而来,很有可能是民间将道教的“庙”嫁接到佛教“寺”上去的。当然,这只是一种个人不成熟的想法。
道门修行场所“观”、“宫”、“庙”、“祠”等称谓的由来道教修行场所还有一类称谓“祠”的,如泰山碧霞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