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佛于道之间的故事(上)-《磨刀》


    第(3/3)页

    无论从佛教的唯相唯识,大中小三乘,中观中见,空性智慧等等任何角度去看,能不能找出半点毛病来?无上高度的视角,无上高度概括。试问与佛陀的般若有何二致?

    这就是大道的妙用,对于西方人说是佛,对于东方说的是道,西方人要八万四千,东方人只此一篇。所以者何?

    文化不同,根性不同而已,但是东方的文化最先有魄力和胸怀接纳了佛教,试问到底谁是佛教的继承者?又到底谁是佛教的推动者?谁又是佛?谁又不是佛?

    然而道家也好,诸子百家也好,有无那种唯我独尊舍我其谁的臭毛病呢?纵观历史,我们的祖先不乏觉悟的大德。先秦时期的灿烂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里,有见过诸子相互排挤过吗?

    以东方是一个集圣之地。真正的教化是文化,而不是宗教,当道文化在东方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是不需要宗教的形式来教化人,宗教的后期形成是世风下行的产物,当然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东方的根性本来是有容乃大的,诸子先哲以各自的证悟,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法网恢恢疏而不失。

    他没有属于自己的专业术语,这在各自经典上可以看出,源经典里看不到具体方法,但观百工百业却无不渗透着诸子的思想精髓。这就是东方的智慧,佛智本来是大全的,但因其表达偏于空性智慧,而东方的道文化与佛一样本来大全,但在东方人的用来则偏于妙有。究其本质而言他们都是有无相通的,我们审观不能偏颇。

    东方的道思想以老子为大集成,观其经典,五千字总括大道,包罗万象。字字句句都透出无限的智慧,老子所述五千言,读之生生世世也没有尽头,修之生生世世也没有尽头,何者?

    因大道本无尽头,但观其字句,说理论道,皆点到为止,从不讲透,暗藏玄机,又不见内外、难度、大小、高低、深厚亦难见往来痕迹。雁过无声,老子是有意为之吗?

    不见得,又无意所为?又不见得。功用是无为的,然而

    却有无边无际的妙有妙用。字里行间无不隐藏着琢磨不透,古人有天机不可泄露的智慧,为什么?

    因为法不应时,时不应法,法不当机,法不应人,法不应缘……就有着难以想象的弊病。且看,老子所述的道桍者是什么样的情况?对于道桍者到底是老子在修行中观察出来的?还是对后世的警戒和预言?我不得而知,但我相信是都有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道桍者吧!

    这是东方人的哲学,虽然智慧,但大道对于大众来说确实是虚无缥缈的,能与大道有缘的看来却属小众。正因如此,老子也只能求质量不求数量了。所以道经起点很高,要求很高,这就是道思想对于东方人来说虽无处不在,但却难见经典的出处,悟到本源。能修大道的是修行人中的“贵族”。

    老子的后人及其追随者也深明其意,所以以后的道家继承者传播者,无不设置门槛,秉承“天机不可泄”的原则立书作著,藏头露尾。

    道家虽然耕耘了几千年,但成为信士,修士却属小众,而且看似“消极待命”,却不知历代祖师与佛教祖师无异,悲天怜悯,心系大众,表面的不积极却暗潮涌动,一旦时机成熟必定抓住机遇。

    对于道桍者而言,老子的处事原则就是被褐怀玉,这不是悭吝,也不是不作为。否则他的五千言也不可能影响后世近三千年了。

    他的被褐怀玉一方面,为了不愿见到更多太多的道桍者、假道者,而因此毁人慧命。另一方面,充分尊重因果,不强入、不冒入、不盲入的护众思想、和谐思想、身教思想、无形无疆的思想、大同思想,无不是佛如来的涅槃境界圆满智慧的体现。

    老子及其后人为了保全大道,与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殊路同归,相辅相成。但其可悲处,老子的经典和其后人的著作,却都逃不过一个共同的命运,那就是曲解圣意。因为民甚好解嘛!

    自然有众多的道桍者,这于儒释二教又有何不同呢?孔子早就有被曲解圣意之忧了,当初是那样,后世也是那样,纵使继承者大力宣扬又能为之奈何呢?

    东方的圣者,不拘教理,也不偏于神道,可见东方的文字无不体现出无穷的回味,和东西南北中六方八隅十维空间的余地。因众人的心地与境界不同,悟出不同的理解与三观。毕竟世界万物因不同而多彩嘛,这就是顺应。但西方的佛祖则因大悲大愿,去度化不同根性的众生而苦说四十九年。

    、他也不希望看到后世的学子学理即僵,学神道变神叨,谈境界即贪境界,说正法即绝对真理的教条,除此之外一切皆错。谈戒律即一切不做,谈空性就变玩空,谈诵经持咒就变播经机而剥离一切,谈知见即生大我慢……

    虽然有这么多的难处,先驱还是以各自的方法,不同而同的风格设教传教,早知道是这样不可避免,又何必过虑呢,只管行去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