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大战将起(五)-《磨刀》


    第(3/3)页

    另外,步兵容易受到攻击的部位便是大腿和上臂,尤其是大腿部位受到攻击,虽然不会迅速丧命,但是却也足以剥夺士兵的行动能力,因此大腿也是需要重点防护的部位。而对于双臂的防护,除了避免双臂受伤使得士兵丧失活动能力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两腋的保护,因为这一地区血管密布,一旦遭到攻击,就会和躯干受到攻击一样危险。比如隋末就习惯近距离用弓箭攻击明军的面部和两肋而对头部的防御,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防止士兵们死于敌军弓箭的投射。

    总的来说,虽然在战争的环境下,步兵时常被认为是一个相当廉价的兵种,但是这却并不意味着,步兵们全都得不到最基本的防护。

    在火器登场之前,拥有更多披甲步兵的一方,往往也就意味着这一方的步兵有着更加强大的战斗力。当然,以古代的生产力来说,全部都是金属铠甲实在是有点困难,所以纺织物甲、皮甲,乃至东亚的纸甲、木甲等等都是士兵们保护自己身体的重要防线

    而在南北朝时期,伴随着大量游牧民族进入到中原地区,镜甲这种铠甲类型,也因此传入华夏。

    当然了,这并不是说护心镜本身没有防御能力。但大唐开始,像大秦那样在铠甲上镶嵌两到三片护心镜的装配方式,逐渐在实战铠甲中消失,转而在躯干前后,各配带一片圆形的护心镜。不过,虽然是“护心镜”,但是在很多时候,护心镜却也时常被装配在腹部等位置。

    也因此,护心镜在战场上实战中的防御作用,就因此更加具有不确定性。

    楚国有位在街头卖矛和盾,他先是声称自己的矛很锐利,什么东西都能刺穿,在介绍自己的盾时又说自己的盾很坚硬,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刺穿。于是角落里弱弱的发出一个声音: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样?哑口无言。

    后来这个典故就变成了成语自相矛盾。其实不只是矛和盾,在战场当中,弓箭和铠甲也是一对冤家,一方总希望自己的强弓能射穿对方的铠甲,而另一方则希望自己的重甲能抵挡对方的弓矢。

    那么究竟是弓箭能射穿铠甲还是铠甲能防住弓箭呢?

    首先这个问题不算严谨,因为古代弓箭分为直拉、反曲、复合等几种,并以“石”为计算单位,不同臂力的人射出的箭效果也会大大不同。

    同样,铠甲按材质也分为木甲、皮甲、铁甲等多种类型,不同的弓对应不同的铠甲,自然结果也会不同。

    虽说弓箭的产生要比铠甲早,但总体而言,弓箭的发展是落后于铠甲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弓箭无论工艺和箭头如何改进,最终还是受臂力和距离影响,而铠甲却可以不断改良材质或者加厚。弩和炮之所以被发明出来,就是因为弓箭已经很难射穿铠甲了。

    如历史上的匈奴骑兵常以强弓骑射著称,可是面对装备鱼鳞铁甲的汉军骑兵,依然无能为力,陈汤当时就自豪的说:一汉当五胡。

    《三国志》中也多次记载了重甲兵碾压弓箭兵的案例:典韦穿重衣两铠,贼弓弩乱发,韦不视;孙权讨黄祖,飞矢雨下,凌统为前部,人被两铠,大兵遂进。高顺的七百部下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所以得名陷阵营。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弓箭已经无法射穿铠甲了,为什么古代战争中弓箭手们还是在奋力齐射呢?其实原因很简单。

    作为冷兵器时代最有效的远程武器,弓箭在射击时需要向上倾斜一定角度,依靠下坠的俯冲力和齐射时的覆盖面来杀伤敌军。这种万箭齐发的场面除了心理上的震慑外,更主要的是对敌军铠甲的限制。

    因为弓箭射入敌兵体内,最终造成对方死亡的可能并不是弓箭,而是创口引起的病毒感染。所以,想要彻底防御弓箭伤害,就需要穿重甲。

    正因为弓箭的存在,所以冲锋陷阵的都是重甲兵,如果没有了弓箭威慑,那敌军攻击成本将大大降低,毕竟连轻装步兵也能冲锋了。

    箭的另一个作用是射杀对方骑兵的马匹,既然士兵穿了重甲,那我射倒战马,一样可以延缓对方冲锋。那为什么马不可以穿重甲呢?有,但多数情况下是轻甲。因为人着重甲已经对马的体力形成消耗,如果再给马披挂重甲,那战马就无法长途冲锋了。

    谢宝树穿好黑龙甲,登上城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