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具有执着理想的人,如果没有高超的执政手段配合,在朝堂上是爬不高,也走不远的。而这两个人皆是此类。主父偃就先不去说他了,在元召的参与下,他的人生轨迹已经被改变,相信再也不会沦落到原先的悲惨结局。 在原先的历史上,董仲舒的从政之路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然对皇权的集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当他提出“天人感应”这一学说,试图对皇权的膨胀加以束缚的时候,就招致了皇帝的不满,从此难以再得到绝对的信任。 再加上心胸狭窄的丞相公孙弘对他的嫉妒和排挤,他想施展自己的一些抱负,根本就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为了使自己在皇帝面前的地位不受到威胁,公孙弘说服皇帝,把董仲舒调出长安,远离朝堂,先是打发到了江都王刘非那儿。美其名曰,以董仲舒的威望来匡正江都王的骄纵不法。 江都王刘非,是皇帝刘彻的亲哥哥,这家伙素来依仗着王太后对他的娇惯,在自己的领地内残暴蛮横,无法无天,朝廷派去的官员,往往受他的欺辱,而敢怒不敢言。把董仲舒派到他这儿来当国相,公孙弘的居心何在,就可想而知了。 老董在心怀不轨的江都王这儿,一待就是十年,像看门的老狗一样,牢牢的束缚住这位王爷的野心。其中的殚精竭虑和无数的凶险,虽然史书上一字未提,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尔! 看他把这位王爷感化的差不多了,一道旨意下,老董又被调往胶西,去给比江都王还要冥顽不灵的胶西王继续当国相。日子当然也不会顺心。 几年后,终于因为一次小小的过错,被抓住了把柄,罢免为一个闲散的中大夫。已经五六十岁的董仲舒,蹉跎大半生,在政局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建树,终归是有些不甘心的。于是,在一次太庙失火后,他又重新翻出了他的那套“天人感应”说法,试图再次引起皇帝的重视。 但是没有想到,这个时期的皇帝刘彻,在取得了一系列赫赫武功的前提下,内心已经极度膨胀起来,根本就听不得一点不好的意见。在看完董仲舒的奏章后,见他竟然敢说太庙失火,是因为皇帝在有些内政方面的过失而引起的上苍责罚,不禁勃然大怒,下廷尉府治罪,差一点儿就把老董砍了脑袋。 经过这一次后,董仲舒彻底的对朝廷灰心失望,主动辞职归家,闭门著书讲学,从此,再也没有踏足过朝堂半步。 走仕途之路,在朝堂上勾心斗角,这根本就不是他的所长嘛,本着不浪费生命的原则,元召打算把董仲舒的后半生牢牢地束缚在长安学院,老董,还是在那里安心的研究学问吧。 至于这三天三夜,两个人到底谈了些什么,世间人知道的并不多。刚开始是没有人重视,董仲舒虽然名声大,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官吏,不相干的人谁会对他的活动多加注意呢。 等到了后来,长安学院的名头越来越响亮,在大汉政局上开始占据重要地位的时候,追本溯源,无数人想要知道元召与董仲舒两人第一次谈话的内容,这位长安学院的大祭酒却只不过是淡淡的一笑,闭口不言。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