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十一章 抓阄而定-《大汉封侯》


    第(3/3)页

    抓阄?众人顿时一阵愕然,不过转念一想,这倒也是个最公平的办法,一切都看自家的运气。

    “既然没有异议,那便这般定了。”荀益见几个子孙都没有反对的意思,一锤定音。

    一座陶制的薰炉,上面描着彩绘,不紧不慢的吐着烟气,一阵甜软的茅香,在整个后堂里漫了开来,

    荀益背对众人,把五支写上了字的竹简先打乱了,然后逐一反扣在案上,拜了几拜,让到了一旁。

    “依着长幼的顺序,行儿,你先来。”荀益朝着荀行点了点头。

    荀行应了一声,从蒲团上站起,缓缓走到案前,想要拿起手边一支,却又停住了手,默默的闭上眼睛,深吸了一口气,随手在案上一抓,立刻睁开了眼睛去看。

    “唉……”看着手上空无一字的竹简,荀行禁不住长叹一声,苦笑着摇了摇头,退了下去。

    刚才有五支竹简,有两支是空的,眼下已经有一支空的被荀行抽去,也就是说剩下的四支里面,竟有三支上边写着字。荀慎和荀积两人看着自家父亲的眼神,顿时就变得有些复杂起来。

    “立儿。”荀益把目光转向次子。

    荀立也是应声而起,站起身来,却不似荀行那般犹豫,而是直接拿起一支竹简,翻了过来。

    竹简上边,“介山”两字赫然在目。

    见荀立果然抓中了,荀益也是微微一笑,点了点头。

    荀氏三子,立者最贤。三个儿子中,若论才学,自然是荀立最处上乘,若是荀立去参加介山筵,想来应该是能入得了太守大人的眼。

    “慎儿,积儿,你们也去拿了吧。”既然荀定适才说过并不想去,荀益也不勉强他,何况竹简也只做了五支,已经是没他的份。

    刚才四支竹简里,有三支有字,可是眼下被荀立抽走一支,写着字的便剩下了两支。

    荀慎,荀积对视一眼,又看了看坐在对面的荀昭,默默的朝案几前走去。

    荀慎走在前边,先拿了一支,荀积紧随其后,也拿起一支,两人又都是深吸一口气,心里默默念叨,一起把竹简翻了过来。

    (本书注:关于清明,寒食和端午三节的变迁问题,历来说法也是不一。不过寒食和清明,是我国历史上日期变化最多的节日。本书因为故事背景需要,故而采纳了有关介子推的说法。)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