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第四十一章 阴馆城-《大汉封侯》
第(1/3)页
第二卷 第四十一章 阴馆城
从楚地的兰陵到河东的临汾。虽然路途漫漫,有上千里之远,可是按照常理,就算是走得慢,最多一两个月也就好了,怎么会要走上两年之久,荀昭还真的从来没有问过。
“当年你曾祖带着我,一路行走,一路领我入各家求学。”荀益又笑了两声,继续说道,“算起来,这也当能算是游学了。”
原来是这么回事,荀昭顿时明白了过来。大母陈氏,就是颖水陈氏族人。
颖水陈氏,乃是当年陈胡公满的子孙,是当今的大族,能把族中的子女嫁于荀益,可见大父当年的才学确实上乘。
一路游学,还能赚个老婆回来,自己这个大父,果然还是有些手段。荀昭不禁在心里暗暗笑了几声。
“昭儿!”荀益听荀昭半晌不说话,以为他是睡着了,于是又唤了一声。才叫出来,就听荀昭答应了。其实荀昭不说话,只是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昭儿,这么些年来,你可是在心里怪过大父?”荀益忽然开口问了这么一句。
“孙儿为何要怪大父?”荀昭顿时有些愕然。这么些年来,大父好象一直对自己不错,并想不出理由去怪他。
自己如今虽然也是帮人家打工,可是老板就是未来的汉武帝刘彻,也不能算是自己吃亏了,毕竟不能要求大父也是皇帝,自己就是皇太孙吧。
“当年大父见你迟迟不开智,确实是急切了些。”在荀昭十岁以前,荀益在看荀昭的时候,其实一直是一种极为矛盾的心思。
就算再傻,怎么说也是自己的亲孙子,不可能不管不问。与其说当年是歧视荀昭,不如说是和二子荀立赌气,谁让他不能给自己再添一个孙子出来。
荀立也是从小天资聪慧,是三个儿子中最出众的一个,生出子孙来,如果没有像荀昭这样的意外,也应当不会太差。
可是自己最聪明,最器重的儿子,却给自己生了一个傻孙子,然后就没了动静。让荀益当年如何不恼怒。
“当年?”荀昭躺在被窝里摇了摇脑袋,像是若有所思,“当年的时候,孙儿也记得不太真切了。”
反正吧……十岁以前又不是自己,不过这个想法怎么觉得这么别扭呢,荀昭皱了皱眉头,有些迷糊。又好象是自己吧,毕竟当年的那些事情,总还依稀有些记忆。如果当年自己真的是个傻子,记事情不真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是荀昭,荀昭不是我,也不对,我当然是荀昭……荀昭想来想去,只觉得越想越头疼,索性不再去想,反正自己不想再怪大父就是了。
“当年孙儿也有吃有喝,从来没冻着饿着,哪里能再怪大父。”荀昭这句话说的,倒是真心,“每年天冷的时候。大母也都送丝棉来给孙儿做冬衣,孙儿听说两位兄长也不一定年年有呢。”
丝棉这东西,顾名思义,就是蚕丝的角料扯开来,弄成絮状。虽然是角料,但是确实是蚕丝,无论在什么时候,都是价格不菲的东西。
两千年后的那些所谓蚕丝被什么的,其实都只是化工产品弄出来的,无论是舒适性还是保暖性,比起真正的丝棉来,都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你曾祖在回乡的路上感染了风寒,回乡没多少时候就离了世。”荀益回想起往事来,甚是感慨,又听荀昭的话,确实是不想去计较以前的时候,心里也更宽了许多。
“那时候你大父我的年纪,也就和你长兄如今相仿。也亏得当年你曾祖教导,学了不少书,受族中器重,在学塾做讲师,拿些柴米养家。”
当年大父荀益跟着曾祖从兰陵出发,一路北上,路上还走了两年,就算从前有点积蓄,只怕也是在路上用光了,荀昭如是想。
“当年北上返乡的时候,路上也缺盘缠。”荀益像是猜到了荀昭心里在想什么的一样,继续开口说道。“路上有些大族,便想要买我们家从兰陵带回来的书简,若是只买个一两部,倒也够这一路上的花消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