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西游记》这部作品究竟有多么经典,根本无需过多赘述。 在前世,这本名著的生命力贯穿几百年,足以证明一切。 而在读者们的讨论之下,大家发现这部作品里能够讨论的点和细节实在是太多了。 就譬如悟空、悟能、悟净的法号有何玄机? 其实这三位徒弟的法名正巧合了佛教中“空能静”三字的含意。 再譬如,嫦娥到底是谁? 要知道,西游记里关于嫦娥的说法跟民间传说中很不一样,在夏州的民间传说里,嫦娥一直是一个具体的人,后羿的妻子。 而在《西游记》里,嫦娥却指的是月宫里的一群宫娥。 猪八戒调戏的那个叫做霓裳仙子,亦是嫦娥。 所以不存在很多说猪八戒调戏了后羿的妻子这种说法,压根也不是一个世界观。 …… “这部《西游记》真的是写活了,明明是神话故事,我却觉得代入感好深,同样是做事,犯错了却可以有不同的对待,有着更高地位的可以甚少受到影响,而普通的神仙日子就没那么好过。” “是的,作恶多端没有什么大问题,只要有良好的背景,什么事情都可一带而过,而触怒了权利中心,则现实很残酷,后果很严重。” “为什么我讨厌天庭。就说是因为对于高高在上的神仙而言,凡人不过是凡人,生命和权威比较起来,压根不止一提,凤仙郡守犯了忌讳惹恼了玉帝,结果一直不给下雨,结果苦了诸多的老百姓,真的讽刺。” “太精采了,老贼不愧是老贼。” 读完《西游记》,可以说,无数读者都有着与《三国演义》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 读《三国》,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读《西游》,却能够共鸣和共情,写的不仅是茕茕孑立的孤家寡人,更是生旦净末的万千众生。 四大名著之所以能称之为前世古典文学的巅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刻画的人物和情景的能够投影到社会现象和现实生活中,引发讨论与深思,解析。 这些经典的名著,一定会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就包括前世几百年后的网文,很多玄幻里,关于儒释道的东西,都有很大一部分借鉴参考了《西游记》的内容。 有人说,当你有一天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你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也就懂得了整个人生的真谛。 就如同《西游记》开篇写的那样: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不管读者们怎么解读,怎么讨论,怎么阴谋,可是这本书的内核是所有读者都能够清晰的捕捉与阅读到的,那就是西天取经之路,就是不断努力,去战胜困难的一路。 林秋还记得当年自己小学的时候写的读后感。 就是说想要办成一件大事,必须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团队的重要性。 以及任何事一开始总是非常艰难的,可只要能树立信心和勇气,经过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可长大,成年了之后,再度《西游》,林秋只会觉得西天取经,其实就是在引领着自己在人生路上不断地去克服内心、战胜心魔。 最终取得真经、成就人生。 …… 《西游记》中值得去研究的细节远不止于此。 越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万千读者们越是觉得恐怖。 因为单单是孙悟空,那些学者们就能够找出来非常多惊人惊叹的细节。 就譬如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黄帝八十一难经》上说“人昼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息”,因此金箍棒是气。 有什么东西能够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八层地狱。 大能通天,小之则如绣花针? 就是人的气度。 而佛教经典《楞严经》上说心有七十二相,悟空也就有七十二变。 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却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五行山也象征着佛学中的“贪、嗔、痴、慢、疑”。 如来用这五个字,压制住了上天入地的孙悟空,即使是孙悟空这样不在五行中的人物,依旧逃不过这五字。 孙悟空在被唐僧从五行山中带出来之后,一上路立马就打死了六个强盗,这六个强盗分别杀死“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这便是六根。 这许许多多的细节堆砌在一起,其实就预示着,这取经路,就算是一个人去除心魔的故事,一个修心的过程。 如果只是理解成取经打怪的故事,只能说还是太过狭隘。 类似是这样的细节,整部《西游记》中还有很多很多,甚至每一个妖怪,都代表着不同的心魔,若非如此,吴承恩先生也不会创作《西游记》创作了整整32年,才将这部鸿篇巨制完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