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百姓们听了,都笑了起来。张老伯走过来,拍了拍花恒的肩膀:“好小子,跟我去!保证让你知道,种出一粒米有多不容易!” 看着他们离开,慕容冷握住凤染霜的手:“辛苦你了。要是换了别人,或许会直接惩罚花恒,但你却给了他一个改过的机会。” “惩罚不是目的,”凤染霜笑着摇头,“让他明白百姓的重要,比惩罚他更有用。对了,大典要用的晶米纸,我想让京郊的百姓也来帮忙做,这样大典才更有意义。” 周明立刻点头:“娘娘说得对!老臣这就去安排,让百姓们明天来长乐宫,一起磨米浆、压纸。” 第二天一早,长乐宫的院子就挤满了百姓——有老人,有妇人,还有孩子,大家围着石磨,轮流推磨杆,米浆顺着磨槽流进陶盆,香气飘得满宫都是。张老伯带着几个农户,教大家怎么把芦苇纤维掺进米浆里,让纸更结实;几个妇人则跟着春桃编芦苇帘,用来晾晶米纸;孩子们围着风澈和伙伴们,学编晶米穗香囊,笑声此起彼伏。 “皇后娘娘,您看我磨的米浆怎么样?”一个小女孩举着陶碗,里面装着她刚磨好的米浆,脸上沾了点白浆,像只小花猫。 凤染霜笑着帮她擦去脸上的浆:“真不错!比娘娘第一次磨的还好呢。”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守苗老爷爷的声音:“澈儿!染霜丫头!我来啦!” 风澈立刻跑出去,看见老爷爷扛着个旧木架,上面挂着风干的晶米穗,还有个新做的竹制压纸器:“爷爷!您怎么来了?” “听说你们要办封后大典,我就从共植维度赶来了。”老爷爷笑着走进来,把压纸器放在石桌上,“这压纸器是我连夜做的,上面刻了‘民为根’三个字,送给染霜丫头,希望你永远记得,百姓是大乾的根。” 凤染霜接过压纸器,指尖摸过上面的刻字,心里暖烘烘的:“谢谢您,爷爷。我一定会记住的。” 老爷爷看着满院忙碌的百姓,又看了看石磨和芦苇帘,眼里满是欣慰:“好啊,真好。当年我和你奶奶在共植维度种晶米,只是想让身边的人有饭吃,现在你们却把晶米种到了大乾,让这么多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比我们厉害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长乐宫天天都很热闹。百姓们和宫女们一起,做了上千张晶米纸,每张纸上都印着晶米穗或芦苇纹;火小炎和石小坚则去了京郊的晶米田,摘了最新鲜的晶米穗,用来装饰紫宸殿和宫道;时汐和紫汐则把百姓做晶米纸的画面录下来,放在忆融屏上,宫里宫外的人都能看到。 封后大典的前一天,慕容冷陪着凤染霜去看准备好的礼服——不是传统的明黄凤袍,而是件素色的锦缎礼服,上面绣着圈晶米穗,领口和袖口用芦苇纤维绣了小小的“长乐”二字。“这样会不会太素净了?”凤染霜摸了摸礼服上的绣纹,有些犹豫。 慕容冷笑着帮她抚平衣角:“不会。这件礼服上有晶米,有芦苇,还有长乐宫的名字,比任何华丽的凤袍都更适合你。你是大乾的皇后,更是百姓的皇后,这样的礼服,才配得上你。” 风澈跑进来,手里拿着个小小的香囊:“娘,这是我和源溪一起编的,里面装着晶米穗和桂花,明天您戴在身上,就不会紧张了。” 凤染霜接过香囊,放在鼻尖闻了闻,满是桂花和晶米的香:“谢谢澈儿,娘戴着它,肯定不会紧张。” 大典当天,天还没亮,京郊的百姓就往皇宫赶——有的手里拿着刚蒸好的晶米糕,有的抱着自己做的晶米纸,还有的带着孩子,想亲眼看看这位“不一样的皇后”。宫道两旁,挂满了用芦苇和晶米穗做的装饰,忆融屏上循环播放着百姓做晶米纸、种晶米的画面,温暖又热闹。 辰时三刻,大典开始。凤染霜穿着素色礼服,手里拿着守苗老爷爷送的压纸器,慢慢走向紫宸殿。慕容冷站在殿门口,穿着绣着晶米纹的龙袍,手里拿着张晶米纸诏书——上面的字是他亲手写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简单的一句:“凤氏染霜,心系百姓,德配大乾,立为皇后,与朕共守江山,共护万民。”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