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天下桑香续:云间桑火照传承-《妃惑宫城之凤华绝代》


    第(3/3)页

    阿雅和绣娘们反复试验,终于研发出了一套完整的天然染料配方,能染出红、黄、蓝、绿、紫等十几种颜色,虽然不如化学染料鲜艳,但色调柔和、自然,更有东方韵味。

    “我们还可以在染料里加入岩蜜或者桑果汁,让颜色更有光泽。”风澈提议道。

    阿雅试了一下,果然效果更好。用加入岩蜜的染料染出来的丝绸,不仅颜色更亮丽,还带着淡淡的蜜香,格外特别。

    汤姆森先生收到新的样品后,非常满意:“这种天然染料染出来的绣品,更有特色,肯定能在西洋市场大受欢迎!”他立刻追加了订单,还表示要把这种环保绣品推荐给更多的西洋品牌。

    解决了染料问题,风澈又想到了缫丝过程中的环保问题。传统的缫丝方法,会产生大量的废水,虽然对环境的污染不大,但不符合环保标准。“我们可以改良缫丝工艺,让废水循环利用。”陈老伯说道,“比如在缫丝机下面安装一个沉淀池,废水经过沉淀、过滤后,再用来浇灌桑苗,既环保又节约水资源。”

    风澈非常赞同,立刻让陈老伯负责改良缫丝机。陈老伯带着阿亮和几个年轻匠人,在缫丝机下面安装了一套简易的废水处理系统:废水先流入沉淀池,沉淀掉杂质,再通过过滤层过滤,最后流入蓄水池,用来浇灌桑园。

    试运转成功后,效果非常好。不仅解决了废水污染问题,还节约了大量水资源,桑苗因为用了含有丝胶的废水浇灌,长得更加茂盛。“这真是一举两得啊!”陈老伯看着长势喜人的桑苗,笑着说道。

    环保问题的解决,让高山桑蚕产品不仅符合了西洋的标准,还提升了品牌形象。越来越多的西洋品牌主动找上门来合作,订单比之前更多了。

    第五章 桑蚕文化的传承与远方

    深秋时节,桑蚕学堂迎来了第一批毕业生。孩子们穿着用高山桑丝织成的新衣服,胸前佩戴着用蚕茧制作的徽章,站在学堂的院子里,接受大家的祝福。

    毕业生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文化课知识,还精通桑蚕技艺:有的能熟练嫁接云蜜桑苗,有的能绣出精美的桑蚕绣品,有的能操作和维修缫丝机,还有的能熟练使用天然染料染色。

    “今天,我们的孩子们毕业了,他们不仅是高山桑蚕的传承人,更是天下桑香的希望!”风澈站在**台上,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激动地说道,“希望你们带着学到的知识和技艺,把高山桑蚕事业发扬光大,让桑香飘得更远!”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岩伯看着自己的孙子阿亮,眼里满是骄傲——阿亮不仅成了缫丝机维修的好手,还教出了几个优秀的学生。

    毕业典礼结束后,孩子们纷纷表示要留在村里,为桑蚕事业贡献力量。小石头说要跟着阿竹学培育新的桑种,姑娘们说要跟着阿雅学创新刺绣, boys说要跟着陈老伯学改良工具。

    “我们还要把学到的知识教给更多人!”孩子们自发组织了“桑蚕宣传队”,带着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和《高山天然染料图谱》,去周边的村寨宣传,邀请更多的孩子来桑蚕学堂学习。

    就在这时,风澈收到了来自京城的好消息:慕容冷决定在京城举办“天下桑香文化节”,邀请全国各地的桑蚕从业者,展示桑蚕文化和产品,高山桑蚕联盟作为重点代表,要在文化节上设立专属展厅。

    “这是个好机会!我们可以把学堂的孩子们带去京城,让他们见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也让更多人知道我们高山桑蚕的传承故事。”风澈说道。

    村民们都非常支持。阿雅带领绣娘们,赶制了一幅巨大的《四海桑香图》,绣上了南洋的婆罗桑、东洋的寒桑、西域的沙棘桑和高山的云蜜桑,还有各地蚕农劳作的场景;陈老伯带着匠人们,制作了一台缩小版的山地缫丝机和环保缫丝系统模型;孩子们则准备了《粉色蚕宝宝成长日记》和亲手制作的桑蚕手工艺品。

    出发去京城的那天,村民们都来送行。岩伯给孩子们每人塞了一包桑果蜜饯:“到了京城,要好好表现,让京城的人看看我们高山孩子的本事!”

    孩子们用力点头,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风澈看着身边朝气蓬勃的孩子们,心里充满了希望——这就是高山桑蚕的未来,是天下桑香的传承者。

    京城的文化节上,高山桑蚕展厅成了最受欢迎的展区之一。巨大的《四海桑香图》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缩小版的缫丝机模型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天然染料染成的绣品和孩子们的手工艺品,更是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小石头拿着《粉色蚕宝宝成长日记》,给参观的人讲解他们的观察过程,讲得头头是道;阿亮则在一旁演示缫丝机的操作,引来阵阵赞叹。

    慕容冷和凤染霜也来到了展厅,看着孩子们自信的样子,凤染霜笑着说:“风澈,你做得很好。桑蚕事业不仅要发展壮大,更要注重传承,这些孩子,就是最好的希望。”

    风澈点点头,看着展厅里来来往往的人群,心里感慨万千。从最初的急讯,到如今的文化传承,高山桑蚕的故事,已经从乌蒙山的云雾里,走到了京城的阳光下,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

    文化节结束后,孩子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乌蒙山。他们把在京城学到的知识,分享给村里的小伙伴,还立志要把桑蚕学堂办得更好,让更多的孩子能学到桑蚕技艺。

    冬雪再次覆盖乌蒙山时,桑蚕学堂的教室里,依旧温暖明亮。孩子们坐在桑木课桌椅上,认真地听苏婉讲课;院子里的小桑园,虽然盖着积雪,却孕育着来年的希望。

    风澈站在学堂门口,看着漫天飞雪,心里充满了温暖。他知道,高山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学堂的朗朗书声里,在绣娘的银针飞舞里,在匠人的齿轮转动里,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桑香不断,传承不息。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终将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飘得更远,溢满人间。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