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玛莎奶奶按照阿琳的方法试了试,果然效果极佳。打籽绣的小颗粒像花瓣上的露珠,堆绣的层次让花朵立体饱满,蓝丝的渐变则呈现出明暗交错的光影,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这个方法太妙了!”玛莎奶奶高兴地说道,立刻把技巧教给其他学员。 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礼服的领口和袖口需要用蓝丝绣出细腻的卷草纹,要求线条均匀、弧度流畅,学员们绣出来的线条要么粗细不一,要么弧度生硬。阿琳看着问题面料,心里很着急,离交货日期只有一个月了,要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订单就会延误。 风澈看着大家焦急的样子,突然想起了陈老伯改良的缫丝机:“陈老伯,能不能把缫丝机的原理用到刺绣上?用一个小型的支架固定丝线,控制走线的力度和速度,让线条更均匀。” 陈老伯眼前一亮,立刻动手制作了一个小型的刺绣支架,用桑枝做框架,用蚕丝做牵引线,通过调整支架的松紧,控制丝线的张力。学员们用这个支架刺绣,线条果然变得均匀流畅,弧度也自然了很多。 “太管用了!风澈哥,你真是太聪明了!”阿琳兴奋地说道。 解决了技术难题,大家加快了制作进度。白天,绣坊里银针飞舞,蓝丝在面料上渐渐勾勒出精美的图案;晚上,大家围在一起,检查每一个细节,有问题及时修改。小石头和小娟也经常来帮忙,给大家送水送点心,还负责记录每天的进度。 两个月后,二十套蓝丝礼服终于制作完成。当礼服挂在展示架上时,所有人都惊呆了——宝蓝色的面料泛着莹润的光泽,梅兰竹菊的图案立体饱满,既有中国传统的雅致,又有西洋时尚的大气,完美符合设计要求。 艾莲娜女士看到礼服时,激动地说道:“太完美了!这不仅是礼服,更是艺术品!我相信,在慈善晚宴上,它们一定会成为焦点!” 第五章 蓝韵悠长的新征程 蓝丝礼服在西洋慈善晚宴上大获成功,二十套礼服全部被高价拍出,高山桑蚕联盟的名气彻底响彻西洋高端市场。越来越多的西洋品牌找上门来合作,订单排到了第二年。 “风澈哥,我们的蓝丝产品已经供不应求了,各个村寨都在申请扩大种植面积和蚕房规模。”阿黑拿着订单报表,兴奋地说道。 风澈召集联盟成员开会,商量扩大生产的计划:“我们不能盲目扩大规模,要坚持‘品质优先、生态友好’的原则。首先,统一规划桑园,确保紫纹蜜桑的种植符合有机标准;其次,建立标准化的蚕房和缫丝工坊,保证每一批蓝丝的品质一致;最后,扩大研修班的规模,培养更多优秀的匠人,满足订单需求。” 大家都非常赞同。很快,联盟就制定了详细的扩大生产计划:在乌蒙山的向阳坡开辟新的有机桑园,采用生态种植模式,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修建标准化的蚕房和缫丝工坊,引入先进的通风、温控设备;研修班扩招,不仅面向联盟内部,还面向周边州县的蚕农,免费提供培训。 桑蚕学堂也迎来了升级,慕容冷特意赏赐了一批书籍和设备,支持学堂建立“桑蚕创新实验室”,用于培育新的桑蚕品种和研发新的深加工产品。小石头和小娟等孩子们,成了实验室的“小助手”,跟着守苗爷爷和专家们一起做实验,学习桑蚕培育技术。 “风澈老师,我们培育的紫纹蜜桑,产叶量又提高了一成!”小石头拿着实验报告,兴奋地说道。 风澈笑着点头:“太好了!你们都是高山桑蚕的未来,要好好学,将来为桑蚕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随着事业的发展,高山桑蚕联盟也开始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他们成立了“桑蚕扶贫基金”,帮助周边贫困村寨发展桑蚕产业,免费提供桑苗、技术培训和订单支持;还在桑蚕学堂设立了奖学金,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鼓励他们学习桑蚕技艺。 “以前我们寨里穷,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留下老人和孩子。现在跟着联盟种桑养蚕,不仅收入增加了,年轻人也都回来了,家里又热闹起来了。”一位来自贫困村寨的村民感慨地说道。 深秋的乌蒙山,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有机桑园里,紫纹蜜桑的叶片泛着淡淡的蓝晕,蚕房里的蚕宝宝正在大口啃食桑叶,绣坊里的匠人们忙着赶制订单,学堂里的孩子们在实验室里认真做着实验。整个村寨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风澈站在山顶上,望着漫山的桑园和远处的村寨,心里充满了温暖和憧憬。他知道,高山桑蚕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每一缕莹润的蓝丝里,在每一件精美的绣品里,在每一位匠人的坚守里,在每一个孩子的笑容里,桑香不断,传承不息,在这悠长的岁月里,绽放出越来越浓郁的韵味。 这天下桑香的传奇,在乌蒙山的蓝韵里,续写着更精彩、更温暖、更辉煌的篇章,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