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师兄弟坐说三教(中)-《磨刀》
第(2/3)页
肖皓天问道:“那最后的儒家呢,到底厉害在哪?”
挑水真人看了他一眼,缓缓说道:“你不是一直想知道,我为什么要去两界山吗?”
肖皓天捂住嘴巴,惊讶道:“不会是因为儒家吧?”
挑水真人点点头,说道:“儒家有个称呼,君子,君子在古老时代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对贵族的通称,与庶民的“小人”相对。二是指品德高尚的人,与无德的“小人”相对。
”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等等。
肖皓天感觉自己有些懵,他说道:“师兄,你可是真人,不是君子啊。”
挑水真人微微一笑,说道:“去了两界山,师兄可不就是君子了。”
其中,《中庸》对儒家之道作了形而上的规定,不偏不倚的中道。中道意味着事物恪守于自身的边界,这是天道的本性,也是人道的规则,表现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在此,“中和”是对人欲望和行为作出的规定。
在这种规定下,君子要“慎独”以体现对天道的敬畏之心,并依靠内心的“诚”去通达道。这在于,天道是真实不虚妄的,其表现就是诚。人唯有通过至诚之心,才能尽己性、尽人性、尽物性、尽天下之性,最终达到与天地相参的境界。
这意味着“诚”不仅只相关于个人,更是人与万物相沟通的根源,所谓“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这即是人与万物的共生。
肖皓天似懂非懂,问道:“三教之中,到底哪一家的道,才是正确
的呢?”
挑水真人看着他,说道:“都对,也都不对,你要知道,在修行前,我们都是九州大唐人。”
这话没毛病,大唐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所以很多道门的修士,都是大唐出来的。挑水真人又说道:“三教合一,才是真的大唐应该去做的事情。”
三教合一?肖皓天更不懂了。
挑水真人解释道:“道家的风骨,儒家的仁义,加上佛家的慈悲,这才是大唐人,该学习的样子。”
这就是三教合一。
不管在什么朝代,三家学说一直处于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状态中,而后世的仁人君子也无不是在这种思想文化的熏陶中修身立人的。除了政治理念,在社会生活和为人处事方面,三家也是互为补充,相互支撑。
有位高人曾经说过,儒家是粮店,道家是药店,佛家是百杂店。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就离不开儒家这个“粮店”,因为学而优则仕,还有黄金屋、颜如玉;人有生老病死,又有七情六欲,那就离不开道家这个“药店”;还要有日常用品用具,那就离不开佛家这个“百杂店”。
还有的说,佛家是“净”,道家是“静”,儒家是“敬”,也很精彩。佛家讲的是心净无尘,就像佛祖说的那样“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要的就是空明透彻,不染尘埃。
道家讲的静是宇宙万物的本根,是清静无为,道法自然,心灵虚寂,复返自然,与佛家所说的“净”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儒家的“敬”是针对社会秩序而言的,要对天地君亲师,对各种礼法秩序心怀敬畏,不可亵渎。三家都从生活上说出了各自不同的为人处世的要求和妙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