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六章 师兄弟坐说三教(下)-《磨刀》
第(2/3)页
挑水真人这才开口,跟刚才小师弟讲的差不多。
儒家的宗旨是“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修身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环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就是正确地认识事物,可以通过读书、论学、应接事物、反省内心等活动而达到。
致知是格物的继续,通过对格物之所得进行综合思考、整理加工而达到体会天道和人伦;诚意就是锻炼慎独,做到既不欺人也不自欺,独处时也象被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仍然克诚克谨;正心就是排除情欲的干扰,聚精会神、专心致志、“虚壹而静”。
修身的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儒家的人格范畴非常丰富,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节悌、中庸忠恕、平和慎独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仁义礼智和中庸。“仁”相当于现代心理治疗中的“共情”,它是爱和理解的基础。“仁者爱人”,“义”是指人的行为必须合乎法度、身份、伦理规范。“礼”是比“义”更具体的行为规则,“智”就是博学而智慧。
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它们是仁、义、礼、智的四个“善端”,只要把这些善端加以开发扩充,就可以完成仁德的内圣修养;如果进一步把这种仁德外化于社会,施仁政于民,就是儒家的外王事业。
既然善端是先天具有的,于是有圣人断言:“万物皆备于我”,认为人对万物的知识都是先天具备的,只要“尽心、养性、反求诸己”,就可以把它们发掘出来。
有大贤人据此创立了心学,提出“天地万物本吾一体”,“心即是理,心外无理”。这个理论与佛教“阿赖耶识是产生一切现象的种子”的观点是相通的,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也有相通之处。
听了半天,和风真人问道:“就这些书上看来的东西,没有什么说服力啊师兄。”
挑水真人微微一笑,换了个姿势,又讲起了佛宗的经文。
佛经认为,好坏是人编造出来的。人类发明了规矩,然后就把不符合规矩的东西称为坏的。只要放弃规矩,好坏也就不复存在了。没有好坏,没有真假,没有善恶,没有美丑。好就是坏,真就是假,善就是恶,美就是丑。“秽土即净土,烦恼即菩提”,“世间即涅盘”,“众生即佛”。
“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就是说,世界本来是浑然一体的,人们用“分别”的眼光把事物区别开来,于是就有了上和下、大和小、好和坏。这种分别不是事物的固有属性,而是主观臆想的产物。
佛教的相对主义还体现在对世界本原的看法上。佛教所谓一切皆“空”,不是说什么也没有,而是说一切都是相对的。有因才有果,果依因而生。
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因果链。这个因果链非常庞大,以致于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和风真人点点头,说道:“垂目是山川,居幽气冥长。当下如明镜,不敢独悬梁。”
儒家,和佛宗,确实是有可取之处的。可是现在道门的千年大业,难道还比不上那些经文,书籍?和风真人不明白,虽然他也是唐人,但是为了百姓着想,他觉得让道门去抵御妖族,才是最好的办法。
经过长期的演变之后,儒、释、道三家已经互相渗透、互相同化,某种程度上已经“三教一体”了。大唐长安城有一副对联是:“百家争理,万法一统;三教一体,九流同源”。
还有一幅对联:“才分天地人总属一理,教有儒释道终归一途”,概括得很到位,也就是说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出发,但最终我们能达到共同的目标。从对个人的修养角度来说,三教说法不同,但劝人为善和劝人向上的精神是相同的:儒家是“修身、治世、平天下。”道家是“养生、遁世、穷万物。佛家)是“见性、救世、通万有。
也可换一种说法,儒家是尽“人道”,释家求“佛道”,道门穷“天道”。“人道”和“佛道”比较明白,而“天道”是什么呢?天道应该包括很多东西,例如“天机、天意、天命”,其本义不是讲迷信,而是讲“天”的规律或自然规律,包括已经知道的规律和尚不知道的规律。还可换一种比较方法,儒家叫做“正心”,释家讲究“明心”,道家追求“炼心”。在这背后,儒家讲“治世”,道家讲“治身”,佛家讲“治心”。
挑水真人笑道:“你说的也有道理,可是我们选择的路不同,就各走各的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