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长生不老(中)-《磨刀》
第(2/3)页
情萨弥国的国王长寿王,自己行忍辱,俱有大慈悲的心,施恩惠给他的仇人,你们应该也这样去用功。你们以真心的信仰,背井离乡,割爱辞亲,未探讨宇宙的真理,求证人生的实相,你们就应该要行忍辱,赞叹忍辱,行慈悲,赞叹慈悲,将恩惠布施一切众生,宇宙中的实相是一体的,不应该有你我的争执!”
一般来说,长生运是比较吉利的。包含有出生、生长、来源、起点、帮助、依靠、哺育、源泉、根子、原始、苏醒、获救、救助、产生、寻找、得到、发生,吃饭等意思。长生也是生长,无中生有,所以命坐长生的人,有创造、开拓、发展的能力。长生的地支都有印星,可以生助自己,所以在长生的大运或者流年思维特别活跃,容易有新的想法和思路。
缺点是生处怕冲,冲则根基不稳。严重的则是连根基都没有了。对应心态,则容易有心灰意冷的倾向。冲印星的五行是财星和伤官食神,财星是利益,食神是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对应现实就是利令智昏,或者自作聪明。长生被冲,则生而不生,反而因为自己的轻举妄动而带来失败和打击。
但实际上“长生不死”一词是分开来讲的。长生,是指我们的身体;不死,是指我们的灵性。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修行学道,也是要借助身体去作用,身体如果疾病不断,灾厄频临,不用说修道,就连生活也是痛苦的。
没有身体,一切修道的方法都是空谈。所以,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所以,历代祖师,都是得道成仙,或者说羽化升仙,身体留在尘世,灵性则位列仙班了,从此”无身也无患”
古代的人曾经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而试行过种种的方法:他们或者吃露水、喝空气,在每天指定的时刻对着太阳或天空做深呼吸运动:或者服食一种象征清洁的植物或矿物,如像菊、玉、黄金、丹砂等。
或者只求身轻飞举,连五谷都不吃了,单喝空气,吃仙药;或者一面吃仙药,一面研究长生术;那性急一点的,就采用了“顿”的办法,一场火一把剑,自焚自砍,送灵魂上了天空,以为从此会住在天国的乐园里,永生不死了。
他们用上述的种种办法来寻求长生,偶或对身体健康也小有补益,但往往不免走入魔道,结果倒招致了短命。
当然,要想长生不死,最简单的办法,莫过于吃仙药。
假如真有这么一种仙丹妙药,易于获得和易于制炼,那倒是人类普遍的福音,可惜很多仙药,古书上虽然早已经公开了它的秘方,可是原料到手就很艰难,有的制炼起来也大费手续,所以直到现在,似乎还没有听说谁取得了成效。
例如抱朴子就记载了许多仙药的秘方。据说走在深山里,看见有七八寸长的小人坐着车子,骑着马匹经过,这便是所谓“肉芝”的了,千万不可错过机会,应当赶快用巫师作法或者大禹爷治水的那种步调,蹑足蹑手,悄悄走到他们的后面,一把将他们捉住,就这么生吞活剥连皮带骨吃下肚子去,不久可望白日登仙。
又说去把活了一万岁的蟾蜍和活了一千岁的蝙蝠各一只寻找来,阴干了碾做粉末定时服下,可以教人寿命活到四万岁。还说有一种兽,叫“风生兽”,形状像豹子,浑身青色,却只有狸猫那么大,生在南海的大森林当中。张开网罗把它扑提了来,再拿几车柴来烧它,柴烧完了它在灰烬中还是好好的,连一点皮毛都没有烧焦。
然后又拿刀刺它,刺不进,拿铁锤来打它,好像打皮口袋,只得对准它的脑门顶拚命打,连打数千下,这才死去。可是它还有最后的一手:虽死去还张开嘴巴向着风,等风灌进了嘴巴;一会儿它叉复活了,活转来马上就准备逃跑。这时赶快拿石头上生的菖蒲去塞住它的鼻孔,它才真个死了。于是把它的脑髓取出,和菊花定时定量服下,一连服足十斤,可望活到五百岁锄。
长生之术,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能解此十道,始足以延龄。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与言长生。却病延年之法,返老还童之机,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形体端庄,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打坐之道者,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似泰山,不动不摇。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无遇不安,无入不得。能如此,不必参禅入定,便是肉身仙佛。
降心之法,湛然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邈邈冥冥,不分内外,丝毫欲念不生。此是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驰,有所感念,寻头觅尾,或静有所见闻,现出无数幻象,则心生败坏,道德有损,不可不降。
至于练性,如理瑶琴。促则弦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则琴调美。又如铸剑,钢多易折,铁多易锩。钢铁得中,则剑利矣。真旨如此。练真性者,易深体而曲解之也。
界有三界,为欲界,色界,无色界。私欲浑忘,即超欲界。尘境浑忘,即超色界。不着空相,即超无色界。超此三界,则烦恼不生,邪魔远避。
敬者道之根,主一无适之谓。信者决然无疑,真实不虚之谓也。能守敬信,即是圣贤仙佛。孔子曰:敬而信,以亲信。可见圣人亦从此下手。
断缘者,断尘缘也。尘缘不断,最足蔽心。万般聪明,皆为所蒙。凡人不能无荣辱得丧之心,则机械之念生,机械之心生。则万种干时求利事作。于是乎而纭纭扰扰,尘缘绕人。心无片刻安,神无片刻定,以致促其寿命。
此大忌也。古人云:弃事则形不劳,无为则心自安。勿显徳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荣辱得丧之情,不系于念。一切生死老病之事,不蒙于心,则尘缘自断。古人修长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于收心,则又进一层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静则生慧,动则昧矣。人情迷于幻境,以为真实,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离道日远。若能日新又新,绝尘离境,虚灵空洞,不着一物。
心与道合,名曰归根。归根不离,名曰定睛。归根定睛之后,其心泰然。内无所看,外亦无为,不垢不净,毁誉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恪守其中,恪行其常,与时常息,此为上智。
夫心犹眼也,纤尘入眼,眼常不安,小事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愈深,易随起随治,务令不动,调和纯熟,自得安闲。无昼无夜,行往坐卧,应事接物,着意安之,心若得定,继续安养,勿令烦恼,少得安逸,渐渐驯狎,惟益清远,此乃收心之道也。
简事者,即凡事不宜求过之谓也。如食中珍错,衣中绫罗,财中金玉,身中名位,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乱我心神者,宜远避之。简事之旨,如是而已。
一寐一餐,损益寄之。一言一动,福祸随之。能先见者,时刻防微杜渐,而消之于无形。然事有不可废,物有不可弃者,亦虚怀受之。勿以妨心,生烦躁,自病其心。最难除者,莫过色欲。当知色由想生,想若不生,终无色事。色即是空,想即是幻。心已冰冷,何事不除。有真见者,早已看破,不受其害。 故曰真观者,达人之先觉也。
夫定者,出俗之报地,致道之初基,习静之成功,持安之事毕。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无心于定,而心无不定。故称之为泰定。
心乃载道之器,静极则道居而慧自生。慧生于本性之固有,故曰无光。因心乱而昏,心静而明。慧即明矣,勿以多智而伤定,生慧非慧,生而不用者难。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
慧而不用,是忘名也。庄子曰:以恬养知。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养,而和理出其性。恬知则定慧也,和理则道德也。知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备矣。知此十道,则长生之诀尽其秘。能如此,则陆地神仙不难致矣。
道教的修道人与佛教是不同的,佛教修行是为了了生死,道教则修长生不老。
道教中有的很精进,他们也有一个罗汉体,有些罗汉体已经在山中活了好几百岁,还没有死,但是即使再活百千岁仍不究竟,因为不能了生死。而佛教的罗汉修生死的解脱,要断见思二惑,要能舍身,不顾这个身体,不怕苦,修身口意三业,六根清净,才能解脱生老死苦。
庆远老人曰:予年二百五十,而动作不衰,人其以我为神仙乎。夫人寿之短长,元气之所禀也。元气有厚薄,不善育生者,虽禀气厚,滥用而创贼之,亦足以促寿。
如烛有长短,使其刻画相同,则久暂了然。若置长烛于风中,则其烬也自速。护短烛于笼中,则其灭也必迟。养生之道,亦如是也。然上古之人百岁不为奇,寿长而动作不稍衰,今之人则不然,未及半百,则龙钟衰老矣,岂时世不同,天地浑然之气有厚薄使然也?
非也,养生之道不同也。古之人,法于阴阳,调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神相俱。泰然百岁以上。不以为长寿者。职此故也。
今之世, 事物繁于古,机械甚于前,其人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逆生于乐,务快其心,如此而欲其度半百而不龙钟衰老,其可得乎!
故山野之人,恒较城市之人为长寿,盖山野之人,作息有时,起居有常,无名利之系于心,无机械之乱其神,浑然天成,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饮食无节,起居无时,机械生于内,名利扰于外,而声色狗马之事乱其神,富贵荣辱之念系其心,心无片刻宁,神无片刻安,胶扰不休,故足以促寿也。
陆清献公尝曰:足柴足米,无忧无虑,早完官粮,不惊不辱,不欠人债而起利,不入典当之门庭,只消清茶淡饭,便可益寿延年。
此真养生之妙诀,益寿之良也。得此可以长生,不必采灵药,练金丹也。老子之言曰勿劳女形勿劳女精勿使女思虑茕茕。寡思路以养神,寡嗜欲以养精,寡言语以养气。
此中妙旨,庸人忽之。昔人有论,至寿之道者,谓不外慈俭和静四字而已。盖人心能慈,既不害物,既不损人。慈祥之气养其天和也。老子以俭为宝。所谓俭者,非止财用。俭于饮食则养脾胃,俭于嗜欲则聚精神,俭于言语则气息,俭于交游,则洁身寡过。俭于酒色,则清心寡欲。俭于思虑,则蠲除烦恼。
凡事省得一分,即收一分之益。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则国家兴旺,父子和则家宅安乐,兄弟和则手足提携夫妇和则闺房静好,朋友和则相互维护。故易曰和气致祥乖气质虐。
所谓静者,身不可过劳,心不可轻动也。
苏志泉所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此精之致也。道德经五千言,要旨亦不外乎此此善养生者,所以必以慈俭和静四字为根本也。眠食之事,于此亦大有出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