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七章 长生不老(中)-《磨刀》
第(3/3)页
食不得过饱,过饱则脾胃必伤。眠不得过久,过久则精气耗散。予生二百余年,从未食过量之食,与夫做长久之酐眠,盖以此也。且不仅此,凡细小之事,人最易急,皆足以致伤。喜怒哀乐,过度则伤。谈笑食息,失时则伤。
寒暖不慎,步行过疾,酒色淫乐,皆伤也。损伤之极,则可亡身。此古人之所以行不疾行,目不极视,耳不极听,坐不过久,卧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及极饥而食,不及渴极而饮。
无喜怒哀乐系其心,无富贵荣辱之动其念也。昔人曰:饥寒痛痒,此我独觉,虽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也。自爱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哉,此语警惕,足以养生者圭臬,谓非得个中三味者,而能语此乎。
神仙是否有,是否能修成,这真好比一部二十四史,叫人不知从何说起。首先是神仙是否存在的问题,道教里把那些先天存在的主宰,称作神;而人通过修炼而达到长生境界的称为仙。
早期道教宣扬的是肉体成仙,即肉体的不老不死,但是后来这个观点逐步被否定,自从内丹修炼出现以后,道教追求的则是元神不死了。
道教追求的肉体长生乃变为元神的长存,张伯端《悟真篇》序文里说“长生不过是吸引人学道的说法,而人不死的只有元神。”后来全真教干脆说“世间哪有不死人?”
觉得活个千把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举个例子,一支蜡烛,正常情况下能燃烧两个时辰,如果蜡烛是点在风口的话,那么最多只能燃烧一个时辰左右。若是我们把灯芯改细一些的话,那么蜡烛的燃烧时间就会增加不少。如果我们还知道添油的话,那岂不是可以燃烧更久么?
其实人也是一个道理,我们的脏腑每时每刻都不停的工作,没有休息的时候,所以年深日久,不免有所损耗。所喜人体不同于机器,人体有强大的修复功能,所以只要我们能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消耗,大多能全其天命。
人的基本寿命为一百二十岁,最早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
人之所以会有老病,是因为我们每天补充的不如消耗的多,如此积累,埋下许多病根,时间一长人也就慢慢的老化。如果我们能预先防范,并且通过服食来补充精气,导引以疏通经络,起码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
按照细胞代谢的规律,我们活到二十岁的时候,其实上下所有细胞都已经不是出生时候的了。活到六十岁的话,我们已经用了三个全新的肉体。若是能一直保持人身的代谢正常,那就可以做到长生不死。
但是道教的仙人尚且不止于不死,道教认为人通过一定的修炼,可以做到与道合真,隐现自在,出有入无,变化随心。魏晋时期肉体追求长生,所以葛洪的手段是通过服食金丹以坚固肉体,但是由于对于仙人的定义改变,所以道教的修炼方术也改为精气神的修炼。
内丹就是一整套的开发人体潜能,以达到与道合真境界的巨大工程。道教认为人身是个小宇宙,而人的出生便是宇宙演化的重复,是一个由太极分为八卦,先天变为后天的过程,而内丹修炼乃是要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境界。
内丹修炼借鉴了外丹的术语,以人身特殊部位作鼎炉,精气神为药物,以神气为火候,“以火炼药而成丹,即以神御气而成道也。”其实精气神,本来就是一个太极分化而来,试想自己在母体内刚刚结胎的时候,哪里有什么精气神的说法?
正因为精气神本是一物所化,所以三者是互相影响,而又能相互转化的。这点在道经中能找到很多证据,如“精合其气,气合其神。”“神依形生,精依气盈。”
“养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急作令神泣?”根据现代科学理论,组成宇宙的三大元素是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正好对应人身的精气神。
物理学认为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能互相转化的,在同一个系统内,自然也是能相互影响的。现代科学表明观察宇宙的人和宇宙其实是同一个系统,也就是说人与宇宙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人通过修炼返回宇宙,与道合真在理论上讲,也是符合物理学原理的。
丹家修炼最关键的就是先天真一之气,此气能够分判乾坤,生天生地,是元始祖气,又称作道气。如果修炼之人能够摄召此气入身中,则能改变体质,重获新生,炼阴成阳。按照丹经的记载,元始祖气大约有这些功效。
因为祖气是元始先天之气,人只有摄召此气入身,才能打通先天与后天的门径,从虚空世界要宝,并且使自己的生理节律与宇宙节律共振,逐渐恢复到先天的仙人境界。
“生命的载体是气,这是一种极为精细有序的超微能量结构。
生命的诞生需要有序化,即信息量的增长,同时又要不断富集能量,生命离不开秩序,也离不开能量,有生命就有能量。
宇宙的时空不仅是多元的,而且是多层次的。一个大宇宙包括很多小宇宙,每个小宇宙也会各有自己的智能生命,也会创造自己的生态文明。蛋白质决不是生命的唯一形式,各种类型的生命和各种宇宙文明反映出来的世界都有自己不同的模式。
人类的进化目的还在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并开发自己的人体潜能和心灵潜能,向高次元时空的宇宙迈进。物系生命和灵系生命都是进化的产物,并不断提高自己的修持境界和灵性,由低次元时空向高次元时空进化。直到进入道的境界,则是无限次元的时空,人就进化成仙了。
在佛教史上,有一位号称菩萨皇帝的君主,就是梁武帝。梁武帝除了曾跟达摩祖师有过法上的接触外,他还特别崇拜另一位祖师,他与祖师仅有一面之缘,后来这位祖师回到北方,他还朝着北方长礼拜,说这位祖师是肉身菩萨。这就是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净土宗大德昙鸾大师。
昙鸾大师虽然没有列入净土宗十三代祖师,但是他的思想,可以说是流淌着净土真正的修行诀窍。后来有人将他的思想判为净土宗三大流派之一,与庐山慧远大师系并称。昙鸾大师提出的思想源头,后被善导大师继承,他们自成一系。
他更把净土法门“三根普被”的思想特色进行了扩充,这也是他的功德。那么他老人家入净土法门的经历,也很有意思,本来他出家后非常有志向,发愿注释佛经,可是在注解佛经的时候忽然生病了,生病了怎么办?
他想:人命无常,得先去找一个仙方,修得长生不老后,再好好弘扬佛法,结果生了个颠倒见,找道士去了,这位道士还真给他一套修炼方法。
说学佛人在因缘中他有正因缘,定会盖过偏因缘。等他打算回去修仙方的时候,遇到了当时来的北印度高僧菩提流支三藏法师,三藏法师就给他开示说,“你纵然修到了长生不老,还是在六道中轮回打转,你还能真的活到尽未来际吗?我这里才有真正的不死之方可以告诉你。”于是就把《观无量寿经》传授给他。
昙鸾大师对净土文化传承的贡献中,有一部力作叫《往生论注》,大家有机会去拜读了解一下。当然,他悉心净土以后,对于净土法门提出了一个特别新颖的思想,挖掘特别到位,叫“他力本愿”。他提出的修学诀窍,跟我们此前讲的慧远大师的“一心一意修念佛禅观”不一样,他提出“我们能够往生,主要是靠阿弥陀佛的愿力”。
后来他又提出:既然是“他力”,那在净土修学体系里面有“十念往生”。大家都在讨论,怎么叫十念?是平常我念十句,还是动十个念头,还是相续不断,有十个时间段还是怎样?诸如此类的,众说纷纭。
昙鸾大师对此就提出了一个楷定,认为什么叫十念?
就是当我们念佛,你只管念,念念无间。
打个比方,等于说现在后面有强盗追兵,追着你要杀你,那么到了河边了,过了河才能得救。你还在这上面说,应不应该脱衣服?我的游泳技术怎么样?这水有多深?是热的还是冷的?这个就不在”十念“的范畴里了,这个十念就是根本不计较,扑通就跳下去,只管往前游。念”十念法“用这种心态,必定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将“长生不死、羽化升仙”作为道教的基本宗旨。“长生不死”本意是指肉身的长久不坏与永恒;“羽化升仙”则进一步表明有形质肉体的飞升,脱离了人类必须被束缚在大地之上的命运,从而迈向生命的自由与超越。如果说“长生不死”是对有生必有灭之自然规律的挑战,那么“羽化升仙”则是试图突破地球引力和它所蕴含的地界时空法则,指向了宇宙中更高的生命存在境域。
汉末道教以“驱鬼治病”“符水禁咒”等为手段集聚信众、济世度人,所带“巫鬼道”气息浓厚。太平道、五斗米道等都承传了不少长生仙方,但“长生不死”毕竟只是少数修炼者可以追求的目标。
虽则如此,比“长生不死”更高层次的“得道升仙”,却一直激励着有志于修道的人们。黄帝作为人王同时也是长生不死、得道升天的典范;“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也以“白日飞升”的成就作道教修行功业的世代楷模。
魏晋“神仙道教”以“长生成仙”为教旨,此时的山林隐逸和神仙方士修仙成风,在全国名山洞府遍布着修炼神仙长生术的各宫观道团。这表明道教已从“巫鬼道”上升至“仙道”的成熟形态了。
此时的道教宣扬修道学仙得上等成就者,可肉体飞升天界,如晋代许逊举家拔宅飞升,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次等成就者可以延寿数百千岁而不死。只是相对于“得道升天”的高难度,“长生不死”似乎更容易实现、更具号召力。
长生不死,延数万岁,名编仙箓,故曰仙人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