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 大战将起(一)-《磨刀》


    第(3/3)页

    就算知道了敌方大致出兵总数,分配到每个具体战场的兵力又各有不同,需要具体调查工作。而且信息和交通手段落后,兵力集结不可能整齐划一,通常是前哨站已经打响,大多数部队还在路上,不知什么时候会投入战场。所以说对双方指挥官来说,战场形势都是瞬息万变的,需要不停的进行侦查工作,搞清当面之敌的实时兵力。

    但这个工作不好做。首先,对手是不可能主动告诉你的,一般而言,带兵统帅都不希望对方掌握自己情况,兵力少的虚张声势怕对手发现,兵力多的想隐藏实力突然憋个大招。其次,指望双方对阵时目测也是不靠谱的。

    固然有一些经验丰富的军人能单凭肉眼判断对方的兵力规模,比如在先秦时代数战车就能知道对方有多少兵。可有时候视觉是会骗人的,草木皆兵的典故就是最好的明证。

    更重要的是,一场大战有很多分战场,双方主力不大可能全在一个战场展开,而且稍有经验的将领都不会把全部兵力投入正面,“吾观古之善用兵者,一阵之间尚犹有正兵、奇兵、伏兵三者以取胜,也就是说,在肉眼可见的范围之外,可能有一支劲旅正伺机而动,一旦估算错误,后果可能就是灾难性的。

    要想得知对方的确切人数,最常规的方法是派细作或斥候直接侦查。细作往往要打扮成老百姓甚至敌方士兵,想办法靠近或者混进敌营。斥候一般行动敏捷,最好是骑兵,主要作用是远远哨探,以防敌人藏有伏兵。在古代战场上,斥候的作用不可替代。

    一旦抵进敌营观察,就可以从营帐的数量大致判断该处兵力。一般而言,正规军每个营帐都有固定兵额的,可能不同时代或同时代不同军队有所不同,但根据当时经验不难推算。唐军的情况是“各一千人为营,兵多外面,逐长二十七口幕,横列十八,六面援中军。

    如果对敌军编制十分有心得的话,细作还可以通过旗帜数量来判断当前兵力。

    当然了,细作遇到的也有可能是不按套路出牌的军队。比如临时拼凑起来的游牧军队,就连他们的大汗都不一定知道有多少人。

    比如柔然人“无文字,以羊粪记兵数”,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能把记兵数的羊粪再数一遍,否则神仙都没办法他们到底有多少人,细作此时只能采用数学中的模糊控制算法,凭直觉说个数字交差了事。

    除了派细作刺探外,还可以通过审问战俘了解敌方情况。可这个方法也不一定靠得住,首先如果被俘者身份太低,在其身上能得到的情报就非常有限,而且难保对方不会提供假情报甚至故意设计。中原王朝军队远征漠北,全靠当地人带路,一旦遇到的是草原王二小,很容易陷入绝地,结局往往很惨。

    要想知道敌军的准确兵力,不能只靠一个渠道,经验丰富的将领往往善于从各方面获取信息,并加以研判。除了前述渠道外,敌将的级别、各开府军州卫所的定员兵额、敌军活动规律及后勤能力,都是可靠的参考数据。

    上面列举的两种方法算是常规做法,操作相对简单但收效不大,好不好使完全看运气。俗话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要想真正了解敌人,最好的方法还是在敌营中安插高级内线。和前面的方法比起来,内线法门槛要高得多,好的内线可遇不可求,可一旦成功那就是致命一击,历史上不乏类似的例子。

    官渡之战和淝水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许攸和朱序都将兵力部署等重要情报告知对方统帅,致使其果断出击,不仅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利,而且影响了日后历史的走向,可以说是内线的标准典范。

    总而言之,除了亲自去数,在战场上压根就没有绝对可靠的方法,能对敌军兵力进行准确统计。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战场形势瞬息万变。

    敌情判断也是个动态的过程,不仅需要全方位的敌情侦查,而且需要不停去侦查,时时保持更新。“多算胜,少算不胜”,情报工作做得好,即便不能完全决定战争的胜负,至少也能让胜利的天平大大向己方倾斜。

    大战将起,一起都要做到万全之策。

    毕竟大唐的对手,不只有妖魔,还有许多其他的国家。

    在大战之前,准备工作一定要做好。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