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战将起(二)-《磨刀》


    第(1/3)页

    俗话说,兵马未到,粮草先行。

    如今两界山来了这么多人,肯定要有很多粮食。尤其是那些体修,特别能吃,对于他们来说,战斗之后,是一定要吃很多东西的。

    历史上部队行军打仗吃人肉的例子绝对不少,多是少数民族,尤其是一些久居深山还没有经过社会化发展的民族,但是真正吃人肉,用其来顶替粮草的人,绝对是少之又少,但是并非没有过,一般这么做的也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特殊目的,而非喜欢吃人肉。

    隋末朱粲,算是比较有名的朝代了,当时的人应该还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古代那么发达,就是初期的统治时期,据说朱粲是极爱吃人肉的,尤其是儿童和妇女,毕竟男人属于劳动力,大部分都被抓为了奴隶,而且男人应该看起来也不会怎么好吃吧。  朱粲把这种喜欢推荐到自己的部队里,据说是要让部队更富有战斗力。

    羯族,一个少数民族,出现在五胡乱华期间,说白了就是山里的野人一个个部落组成起来的民族,汉人对他们来说就是异类,无非就是一种新的动物而已,传闻羯族行军打仗从来不到粮草,把女人称为“双脚羊”直接从汉族区域夺人而食,大肆的劫掠,白天把人当作粮草食用,晚上供士兵们荒淫,着实是残暴的种族,在中原战场吃人无数,最终在其领地被一次性解决的汉族女人就有二十五万之巨。

    还有其他诸如此类的很多例子,大部分都不是真正的吃过人肉,只是给人一种恐惧的压力而已,都是单纯的吹嘘自己凶残或者是高人一等的存在,毕竟无论是没有智慧的动物,还是我们人类都不会去食用同类。

    除非是有什么极其特殊的原因,比方说是天灾人祸,或者其他的什么事情,人在极端的情况下可能会迫不得已吃人,但是事后肯定是对身心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为何还有这么多人被传播出来吃人呢?正是因为这件事情的禁忌才让更多的人勇于去冒险,因为这会让普通群众产生恐惧,而且这样的禁忌可以使他们获得某种力量,就算所有的人不相信,但是听到的人一定会毛骨悚然,这是毋庸置疑的,只要这样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就好像古代作战都讲究个师出有名,所有的皇帝也是称自己为炎黄正统后人,这都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个合理合据的身份,不然你如何做高高在上的统治者,当所有人都不在相信你是无可替代的时候,恐怕你的地方就不复存在了。

    这种吃人的事情其实大多还是为了迷惑士兵和百姓,毕竟古代的人还是十分迷信的,也有专门的言官去负责传播这些谣言,让更多的人受到这写言论的影响,从而会对战争的结果产生引导性的作用。

    隋炀帝抓光了百姓,耗光了国库,建成了京杭大运河,落得一身骂名。

    但还让人有一点点欣慰的是,京杭大运河不是献给皇帝的花瓶,它是中国历史上调运粮食的重要枢纽,直到现在,京杭大运河还在工作着。

    凡是统治者所在的地方,其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代表一个地区最发达的水平。为了供给军需,满足百姓生活需要,各地的粮食都可能被运送到北京。但在早期,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战争不断。在北方的国家很难从南方调运粮食,更多的只能从周边调运。因此,真正大规模调运粮食还是从隋唐时期开始。

    人杜牧曾写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描写的就是用马匹,将南方的水果荔枝,运送的北方的过程。难道大唐是用马来调运粮食的?

    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当时,快马加鞭的把南方的热带水果运到北方,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其成本之高昂是普通老百姓不能负担的。短途还可以,长途就不行了。再加上粮草数量庞大,马匹很难负担。

    隋朝统一全国之后,南方的粮草可以运送到北方来。能达到运载量大,运输速度块,成本低等标准的运输方式,只有走水路。这也是京杭大运河诞生的根本原因。

    大唐粮食运输已经较为发达了,在经济比较繁荣的幽州,已经出现了大米行、粳米行、油行、磨行等细分的行业。到了大唐,京杭大运河经过郭守敬的治理改造,运输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每年经过运河运输的粮食可以达到三百多万石。

    虽然特别好的物流技术,但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粮仓货存体系。“水通则随近运转,不通即且纳在仓。”在运输的河道上都设置专门的粮草储存仓,如果能水路运输,那就继续往前运送;如果不能,就先储存在粮仓里。运送到目的地的粮食也会储存在相应的仓库中,以便后续的买卖或调取使用。

    有运输就必定由损耗,尤其是粮草走水路。为了方面打捞,人们把要运输的货物改成袋装,方便打捞。官府会对损耗的粮食进行估算,防止偷盗事件的发生。

    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爆发,赵军四十万人因为粮草不济而选择突围,最终惨败。秦朝末年,项羽派兵断了秦军粮道,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三国时期,官渡之战,曹操火烧袁绍军粮,袁绍大败,曹操从此称霸北方。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孙子兵法》也曾说: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