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战将起(二)-《磨刀》
第(2/3)页
在华夏,冷兵器为主的战场,粮食是军队后勤保障的关键。“粮食”在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狭义的粮食,指士兵们日常食用的食物。第二是广义的粮食,不仅包括士兵所能果腹的所有东西,还包括战马所使用的草料。
关于粮食对战争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诞生许多至理名言,如《兵法百言??法部??粮》说道:食者,民之天,兵之命。用兵制胜,以粮为先。
为何粮食在战争中如此重要呢?实际上,总结下来,有四点原因:第一,人是铁饭是钢,只有粮食才能够维持战士们的生命。第二,战士们只有吃得饱,才能发挥出气力,维持战斗力。若都饿得手无缚鸡之力,则战必败 。
第三,充足的粮食,对于一支军队来说,能够提升士气、让士兵没有后顾之忧。第四,充足的粮食,能够让战略部署更加从容,可速战、也可缓战、可正面迎敌,也可以围攻让对方消耗。
司马迁在《史记·张仪传》中说:兵不如者勿与挑战,粟不如者勿与持久。
意思是,如果你的粮食不够多,你不要和对方打持久战。正是因为粮食对战争极其重要,因此粮食的后勤保障,就更加让战争双方重视。若是前方打仗,因为粮食没有运到,数十万将士嗷嗷待哺,那这仗没法打。不仅是在进攻时,在防守时也同样需要大量的粮食。《管子》曰: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意思是,城池的守卫,虽然在于兵,但归根结底,还是在于粮食。在东汉末年,曹操对军粮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理解,不仅在官渡之战中火烧袁绍的粮库,还采用谋士枣祗和韩浩的建议,让流民和士兵参与屯田,以至于曹操的军粮充足,为曹操扫平北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粮为先”是中国古代军队后勤保障体系的最大特点,这条铁律至今不变。
粮食固然重要,但在战场上,若国库本身就无粮食,岂不悲哀?所以,接下来要说道的是粮食的储备。
早在距今周朝,就有了军粮的储备制度。国家要想备战,必须要做好军粮的储备,若国库空虚,不管是主动的战争还是被动的战争,都没有底气打赢。《管子》云:有积蓄则久而不匮。
因为,粮食不是及时产物,它需要通过耕种、成长、收获、征收和加工,这个周期少则半年,多则更长。民以食为天,再加上劳动人民自己还要留部分粮食果腹,若遇上灾荒年月,不一定能够承担上缴的税赋,因此,适当的军粮储备,才能保证战争中有充足的粮食。
为了做好粮食的积蓄,人们采用两个途径:第一,“积委”制度。从周朝开始,历代王朝就建立了“积委”制度,《周礼》记载: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 ;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也就是说,沿途的这些“委积”机构,平时积蓄粮食,若遇到战事,都作为战时的储备粮。
第二,个人储备。也就是说,为了防止粮草不济的情况,士兵的身上也要带粮食,因此有“人持干粮三斗,可用数旬”的说法。
但是,战场上也有极端的情况,如果真遇到前方鏖战,后方粮草运送不来的情况,也有“食一切可食之物”的,包括各种野菜果子,甚至宰杀战马为食的。师行粮从:粮食的运输的关键性。
有了粮食储备,若粮食运送不到前线,一切都是徒劳的。在战场上,粮食的运输至关重要,有“师行粮从”的说法,军队走到哪里,粮食就要送到哪里。因此,军队除了前方有战士在拼命,还要在后方设置运粮官和运粮渠道,保证粮草的补给。
古代没有机械,运输全靠人力和畜力,再加上道路条件恶劣,长途的运输十分艰巨,若再遇到恶劣的天气等,前线将士们恐怕难以为继。
因此,的军事思想中,对运输保证极其重视。《孙子兵法》云:国之贫于师者 :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南宋末年,蒙古人围困襄阳,襄阳城内本来储备了大量的粮食,可是因为蒙古人围困日久,无法坚持,城外的军民趁着汉水上涨的机会,将粮食送到城内,解决了城内的军士们的饥荒。可见,粮食运输的关键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古代的粮草运输,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运粮者在路上本身是要消耗粮食的,毕竟,他们也要吃饭。也就是说,运粮的路途越远,不仅在运输时间上没有优势,在运输重量上也会消耗更大。对此,在《十一家注孙子》中,曹操曾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