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 大战将起(二)-《磨刀》


    第(3/3)页

    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言远费也。

    这还是在顺利的情况下,若遇到天气、道路等原因,损耗更大。《三略》中就曾说道,运粮其实就是在减少百姓的口粮,很多时候,若战争和运输消耗的粮食过大,民众饥饿,就会造反。

    可以说,中军队粮草运输是十分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古代发明了戍边的士兵屯田等制度,以减轻粮食运送的压力。但在荒漠作战等特殊地理环境下,粮食运输还是要提前解决,才能保证己方的胜利。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五次出兵漠北,都能乘胜而还,就是因为明朝在粮食运输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随着时代的发展,军事中的粮食运输,也在在发展,例如到了明清后期,朝廷积极发展漕运,漕运的发展让粮草运输的速度和数量大大增加。

    粮食的运输,除了要克服人力消耗、粮食损耗、道路、天气挑战外,还要应对另一个风险,那就是敌军的偷袭。古代战争中,有一个扼敌人咽喉的战术,叫“断其粮道”,因为一旦敌方失去了粮食的持续供应,军心将会大乱。但“兵者,诡道也”,你能断敌军粮道,敌军也能断我们的粮道,所以说,粮道的保护,是军事上的必修课。

    《草庐经略》曾指出:夫粮饷之道,系吾军咽喉,存亡通塞,成败攸关。长虑却顾,岂容怠缓!

    可见粮道之关键,特别是大军侵入敌人境内的时候,因为粮道要伸到敌境之中,被袭击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人们在运粮时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避免粮道被断。

    派重兵保护,这个是常用之法。强大的军力可以抵抗敌方的袭击,但对己方来说,也是沉重的负担。

    派大量的军探,在运粮途中,派出大量的军探,将周围的地形、敌人的情况全部摸清楚,以避免被袭击。这种方法,虽然负担较轻,但古代没有高科技侦查设备辅佐,军探的侦查难免有错漏,有时候反被对方利用,造成损失。

    使用掉包计等方式,但这也不是常法。还有一种,如《孙子兵法》所言,干脆不带粮食,靠夺取对方的粮食来生存。如汉武帝时期的名将霍去病,就采取这种方式来突袭匈奴,但局限性较大。

    整体来说,军粮的运送之路,确实十分凶险。因此,在古代的兵书上,对如何“保护粮道”很少论述,却对“断其粮道”的论述较多。例如,楚汉之争时,刘邦让萧何镇守关中,源源不断地为自己输送粮食。而派彭越断掉项羽的粮道,将项羽逼入绝境。

    中战争里,粮草的消耗有多大?春秋时代的《管子》里,就给出恐怖估算:“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殫;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出一次兵,十年的钱粮可能就没了,打上一仗,几代人攒的钱粮,十有八九就打完了。

    虽然以生产力水平说,历代王朝,肯定要比春秋时代高,粮草花费未必这么惊人。但只要开战,“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历代统治者头大的难题。一粒粮食,往往能难倒多少名臣名将。

    不过,对这个问题,现代许多历史爱好者们,也常有疑惑:平日里军人戍边操练,照样也要吃粮食,也很少见缺粮的事。怎么偏偏打起仗来,粮草就吃紧了呢?

    其实,这是个极大的误会。

    首先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战争时期的军队粮食消耗,要比和平年代大得多。

    在和平时期,军队往往驻守在各自的防区,驻扎多长时间吃多少粮,当然有固定数额。但一战战事爆发,必然就要调兵遣将。防御战时需要调兵救援,进攻战要集结重兵反扑。士兵们作战时要吃粮,长途急行军时要吃粮,粮食消耗一下就陡然增大。

    而且这个增幅,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前线需求的粮食增加了,当然也要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可是漫漫运输路途,粮食消耗本身就大。一石粮食从后方运到前线,往往就剩下个零头。但即使这样,也要咬紧牙关往前线运。战事拖的越长,粮食供应越像个无底洞。大把的往里填。

    所以历朝历代,但凡有军事眼光的帝王,为了解决粮食消耗问题,往往都在运输路线上做文章。比如秦始皇修筑了著名的“秦直道”。

      


    第(3/3)页